怨憎会苦?押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喜欢乃至憎恶、仇恨的人,都想离这些人远远的,永远不要见到。但人生偏偏是冤家路窄,不愿意看到的人却往往会遇见。使人内心极不舒服,这就叫怨憎会苦。
爱别离苦?押与怨憎会苦相反,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希望常相聚,时时亲近,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但到头来却终不免是离多聚少。甚至祸起非常,造成生离死别的莫大痛苦。
求不得苦,人心充满欲求,充满向往。世人无不迷恋和追求一切美好迷人的东西。但人的企盼总是落空,追求总是失败,愿望总难实现,因而造成莫大的痛苦,欲求愈旺,企盼愈高,求不得的痛苦就愈大。
五蕴苦,所谓“五蕴”,是指物质现象的色和精神现象的受、想、行、识,佛家认为人就是由此五蕴通过因缘和合而成,而有了五蕴就会产生各种痛苦,所以五蕴苦是各种痛苦的总汇。
佛家的八苦之说,可谓集人生苦痛之大成。既有生理之痛,又有心理之苦,既有欲求不能满足的伤心,又有欲避不能的无奈。以此观照人生,则人生不啻为一苦难的历程,人的生命是苦,人的生存也是苦。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又都有过这样那样的痛苦感受,都有过因环境逼迫或希望落空所产生的焦虑与烦恼。但问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又都同时体验过快乐,享受过即使是瞬间的无忧无虑。正因为人生也有欢乐,也有辉煌,人们才痴迷于对欢乐和辉煌的追求,才虽身心处于痛苦境况却仍念念不忘执著于对人生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可见,人生并非绝对的没有现象意义上的幸福与欢乐,但在佛家看来,那是偶然的、变动不居和虚幻的,芸芸众生之所以找不到解脱痛苦和消除烦恼的最终出路,之所以在一次次人生追求中失败而执迷不悟,就在于没有明白苦才是真实的恒在。因此,佛家讲人生一切皆苦,是对人生从根本作出的价值判断,是从其必然性、真实性意义上来讲的,是为了强调人生所充满的逼迫性。人生的逼迫性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的,绝不会因个人条件或社会环境、历史时代的改变而消除,这是佛家对人生真谛的哲学颖悟。
哲学箴言:在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此时不要惊慌失措、悲观失望,要坦然从容地去适应自己的人生位置,多做一些实事,少发一点牢骚。不因环境的逼迫而焦虑,不因理想的失落而迷茫,这样才可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走得更为自由和超然,从而超脱无边苦海。
人生在于充实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说过:“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人在不同的人生历程中对事物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和体会。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少年人和老年人会有很不同的理解。同样,对人生也是,因处在不同阶段的人对人生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有不一样的处理人生问题的方式,但是,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充实人生历程的环节。
曾经,有个人他总埋怨生活的压力太大,生活的担子太重,他试图放下担子。可是,他依然觉得很累,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他听人说,山脚下有位哲人。于是,他便去请教哲人。
哲人听完了他的故事,给了他一个空篓子,说:“背起这个篓子,朝山顶去。可你每走一步,必须捡起一样东西放进篓子里。等你到了山顶的时候,你自然会知道解救你自己的方法。去吧!去找寻你的答案吧!……”
于是,年轻人开始了他寻找答案的旅程!背着一个空篓子,每走一步都从这世界上拾一样东西放进去。
刚上道,年轻人活力充沛,一路上蹦蹦跳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最美的,都一个一个扔进篓子里。每扔进一个,便觉得自己拥有了一件世上最美丽的东西,很充实,很快乐。于是,年轻人在欢笑嬉戏中走完了旅程的三分之一。
可是,空篓子里的东西多了起来,也渐渐重了起来。年轻人开始感到,担子在肩上压深了,而且越来越深,越来越深……但年轻人很执著,年轻人会一如既往地走完全程的!年轻人鼓励着自己。不远了,已经不远了!
这两个三分之一的旅程确实是让年轻人吃尽了苦头。年轻人已经无暇顾及那些世界最美丽、最惹人怜爱的东西了。为了不让沉重的篓子变得更重,年轻人毅然放弃了这些,只是挑选了些非常轻的、非常需要的、或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放进篓子。年轻人深知,这样的放弃,是必要的。想走完全程,想达到目的地,如果总是眷恋身边迷人的事物,不顾轻重而只想得到,那么,自己的一生也不过就是在这里蹉跎岁月罢了。于是,年轻人拖着沉重的步伐继续前行。
然而,无论你挑多轻的东西放入篓子,篓子的重量也丝毫不会减少,它只会加重,再加重,直到你无力承受,它还是会加重。就这样?熏年轻人在这样的困境中,被沉重的篓子、沉重的生活压着,压着……年轻人只能大口大口地喘气——迫于这篓子,迫于这生活!
但终于,年轻人还是背起篓子,踏上了这最后三分之一的路程。
年轻人明白,此时,路,真的已经不远了。年轻人挪着脚步,已经不在乎捡到的是什么,放进篓子的又是什么。年轻人早已麻木于眼前的一切事物,不管是美丽的、是喜欢的、是需要的,抑或是轻巧的。他实在是无力去挑选它们了,只要是在自己脚下,在自己眼前,在自己触手可及的地方,那么,他便捡起它,以作为自己所走的最后一段旅程的验证品。
眼看着离目标越来越近,年轻人双手向后托起篓子,来了个最后冲刺。终于,年轻人碰到了哲人的手,年轻人走完了全程,结束了这一场奋斗史!
哲人问:“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年轻人莞尔一笑,摇了摇头:“我不知道答案。但现在,我也不需要知道了。”
“噢?”哲人会心一笑。
年轻人突然发现,其实,哲人和我们一样,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罢了……
是啊!哲人在这里把旅程分成了三段。这就好比我们人生中的三个阶段:青年时期、中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在青年时期,年轻人挑选了自己认为是最美好、最纯真的事物,就像他天真烂漫的童年一样,没有压力,没有负担,只是单纯地认为它美丽,便捡起它;在中年,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是最实在、最需要的事物,正如成年人一样,有自己的责任,有自己的负担,时刻要为一家上下打点一切,时刻都要保持着理性的头脑;在老年,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是可以轻易得到,却又往往被人忽视的事物,或许老人们历经沧桑之后,已经懂得,原来他们最重要的事物,是眼前不被人重视的事物。
回顾一生,我们才发现,人的生活充满了酸甜苦辣,人生里程跌宕起伏,而这样的生活,也不再是一片空白,不再是毫无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必须要肩负起生活的责任。也许,我们会感到生活的压力,也许,这一份份的压力会越来越重,但在每一份重量增加的同时,我们会得到惊喜,得到安慰,抑或是悲伤,抑或是痛苦。可人生,谁不是忽喜忽悲,苦乐参半呢?没有起起伏伏的人生,这样活着有什么意义呢?
哲学箴言:马丁·路德·金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有了充实的生活,我们才能在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比谁都自信,比谁都骄傲!
套塑料袋的驴
有人会说:“人生的意义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这话很对,那是现实人生的意义。但我们进一步要问意义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正如《圣经》所言: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人活在世上,头顶苍天,脚踏黄土,并不比蚂蚁高贵多少,不比猴子聪明多少,和它们一样,只是万物一分子,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万事万物都必然归于消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什么文明、什么文化,最终都归于乌有。
有这么一则寓言:一个农民要磨面,为了使拉磨的驴在工作时不偷懒,就用一只透明的塑料袋装上玉米棒子,挂在它的脖子上。这样,驴走动时,塑料袋也跟着一晃一晃的,驴总以为能吃到玉米棒子,卖力地把脖子往前伸,绕着磨盘不停地走啊走啊,最后终于把面磨完了!
人生就是如此!人生的终极意义就是挂在驴脖子上的那袋装着玉米的透明塑料袋。人的一生,说白了就是上演一场悲剧。人,在自己的哭声中、在亲人的笑声中走来,又在自己的无言中、在亲人的哭声中离去。那最初的一哭,就是人生悲剧的开幕;那最后的一哭,就是人生悲剧的谢幕。也许那最后的哭声的多寡大小就是现世人生的意义所在吧。
有人正因为看到了人生的终极意义为虚无,在经历了人世冷暖、艰难苦恨、富贵荣华、获得世人称赞活得有意义之后,选择了玩世不恭、遁入空门、离开这个世界。庄子为妻子的死箕踞而坐,鼓盆而歌,楚狂接舆装疯沿街喊叫;音乐家李叔同念起经来,陶朱范蠡散尽巨富隐逸而终,欧洲中世纪哲学家奥古斯丁抛弃情人和未婚妻,做了修道士;国学大师王国维留下一句“五十只欠一死”跳湖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关上门户呼吸煤气了,美国作家杰克·伦敦服毒了……
哲学箴言:人生的终极意义,永远没有人能回答得清清楚楚。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这就告诉我们,人不应该什么都追求,而应该是有所选择得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头脑的清醒,做一个达观、明智的人。
人生的意义
用萨特式的存在主义的观点看,活着本身是荒谬的,是没有人跟我们商量过就胡乱将我们抛洒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冷酷的事实。
生命如此短暂,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了什么?
一位老人在临终之前,向我们提供了一份人生的答卷。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名叫莫里·施瓦茨的社会心理学教授,在70多岁时患上了一种叫做ALS的病。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呼吸为止。这是一种残酷的绝症,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但莫里决定带着尊严、勇气、幽默和平静活下去,并宣布给他的学生上最后一门关于人生的课。
临终的老人都说了些什么呢?如果你期待着微言大义的话,你可能会失望的。他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他说,要有同情心,要有责任感,只要我们学会了这两点,世界就会美好得多。他说,如果你想对社会的上层炫耀自己,那就打消这个念头,他们照样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对社会底层炫耀自己,也请打消这个念头,他们只会嫉妒你。身份和地位往往使你无所适从,惟有一颗坦诚的心方能使你悠悠然面对整个社会。
这是一些极为朴实的话,但是它却让我们明白人生最重要的是爱,包括接受爱和施爱于人,有同情心有责任感,惟有如此,才能坦然面对整个社会,而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其中生成、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