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雨水不错,桑树没有遇见水灾旱灾,再加上去年就有服装厂大量收蚕茧和棉花的消息,今年有不少人都跟唐皮子一样扩大了养蚕的范围。
这就导致今年的蚕茧多到泛滥,收蚕茧的小贩下乡后的第二天开始,蚕茧价格一日比一日低。
一听价格已经降到了往年一半,唐皮子不肯卖了,说价的商贩不客气道:“行情就在这里,今年州府蚕茧价格卖不上价,我只能给这么多。”
唐皮子很不高兴,赶走了商贩,回头对妻子道:“蚕茧不卖了,回头全拿来织布。”
唐妻非常赞同,谁愿意累死累活两个月,养出的蚕茧好没有往年多。
要知道今年他们养出的蚕茧上品非常多,哪怕用去年的价格来卖也是亏的,还不如拿来织布。
说定后,唐皮子带着妻儿将蚕茧装车回城了。
三月时,县里的百货铺开始送新式的织布机,因为延迟送货还便宜了一些钱,唐皮子自然也接受了。
织布机拿到手,先用棉线织布,速度比以往快多了。
夫妻二人体验到织布机的厉害,也越发期待蚕茧下来织布。
本来还想着今年养多了,卖掉一部分,谁能想到蚕茧价贱下来。
与其便宜卖掉,还不如拿回家织布。
一家人分工协作,有煮蚕茧,有用纺锤抽丝,缠满丝线的纺锤再拿到新式织布机上,吱嘎吱嘎声响起,很快便织出一小段布来。
新式纺织机的速度过快,抽丝的速度赶不上纺织速度,无奈一家人只能先抽丝再织布。
一匹一匹又宽又大丝绸织出来,唐皮子以为这下能卖个好价了,然而现实却给了他迎头痛击。
因今年新式织布机的出现,市面上丝绸布料过剩,也就是他手里的绸布也卖不出了。
第232章
不大的县城织户都聚集起来将布坊给围了起来。
布坊的掌柜站在门外小心劝说。
“我们也没办法,今年整个江宁都在扩产,产出的丝绸过多,我们布坊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全收下,昨日收来的布已经超出往年一倍,真不是我们不愿意收!”
“王掌柜,您通融一下,咱们县可就你们一家布坊,您要是不收,咱这布料就得砸在手里!”
王掌柜忙给提了一个建议,“各位不如卖去织造局,那边应该还能收一点。”
这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可织造局有个缺点就是会压低价钱,有时候还会拖欠,官家的买卖想去找个说理的地方都没有。
还有一点,织造局收的布门槛高,只收熟织。
而一般织户只擅长生织。
生织是先织后染,熟织是先染后织。
寻常织户也没有能力染出颜色绚丽的丝绸出来,所以民间流传的多是生织。
这就导致绝大部分生织绸布是进不了织造局的。
王掌柜这话一出,是摆明了说自家布坊收不了,让他们去织造局碰碰运气。
唐皮子很颓废,然后就听旁边人小声道:“我就知道是白来,布坊怎么可能收布,他家去年订购了二十台新式织布机,一早就派人下乡收蚕茧。”
“怕是自家织的布都用不完,更不要说从外面收布了。”
听到这话的人不少,很快所有人都知道了,有人当着王掌柜的面问。
王掌柜眨眼,没有正面承认,“真受不了了,周转的资金都拿来收布了,要不等我们这批布染好出售出去,有了余钱再来收?”
明白布坊是不可能收布,大家自然是散去另想办法。
很快县里的百货铺有人拉着一车生织上门。
“你们收不收布?”
百货铺最边上的一个门外,有人指着墙壁上悬挂的小黑板询问。
小黑板上写着收蚕茧和棉花等等字样,每样收购的价钱也写在了黑板上。
外面排着老长的队伍,都是跑乡下收农作物的,有人牵着骡车,有人挑着扁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