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期间女官来报了长阳王妃的名数回,太后均无理会。
但这次长阳王妃又来,太后心忖着事不过三,或许真是有了急事,终于首肯,请长阳王妃入殿。
长阳王妃到了蓬莱殿上,只见太子正伺候着病榻上横卧的太后,为太后捧侍汤羹悉心至极。
长阳王妃做足了场面功夫,假惺惺地道:“殿下一片孝心,教人心生感动。”
太子捧着盛有汤羹的瓷碗,双眉凝蹙,未置一词。
太后拂了拂手,道:“煜儿,哀家这病无大碍,只是人老身子骨不中用了,才养了这许久不见好,你是太子,还有武德殿上事务要理,不必日日都到哀家跟前来侍疾,你能有这份孝心,哀家已经很是欣慰。”
太子谢煜放下瓷碗,扶祖母坐起,为祖母身后垫上几枚石榴红褥闪缎引枕,口中道:“伺候祖母,是孙儿本分。”
谁人都知晓,太子谢煜自幼丧母,是在太后膝下长大的,祖孙感情甚笃。当初陛下有意册立平贵妃为皇后,力排众议,最后也是倒在了太后这一关。
平贵妃膝下二皇子谢翊,是皇储的有力竞争人选,若立了平贵妃为后,则太子地位必将有所动摇,太后正是顾虑这一点,才极力阻止陛下立后。
由此也可见太后与太子祖孙的情分之深。
长阳王妃叉着手在一旁等候着,直到太后换了舒适的坐姿,靠上了引枕,向她询问何事非见不可。
长阳王妃的脸上现出淡淡的窘迫,但不得不叉手回话:“回母后,儿媳来,是为了幼薇的婚事。”
脱口而出之后,后面的话就好说许多了,也不顾太后眉间的一丝怫然之色,长阳王妃屈膝下地,便往后说去:“幼薇自小让我们娇惯坏了,性子有些骄纵。但她如今年纪也大了,正到了给她找婆家的年纪,臣妾与夫君左挑右捡,终于寻到了一个不错的人选。”
太后呵斥:“幼薇的婚事哀家说了自会上心,替她做主,你们这是急的什么!若是糊里糊涂把这事办了,哀家不会饶了你们俩!”
长阳王妃被吓坏了,急忙道:“不是臣妾心急,只是王爷他……”
太后因为愠怒,胸膛欺负得厉害,一口气险些上不来,太子急忙为太后拍打胸口,为祖母顺气。
缓了许久,太后终于放匀了呼吸,皱起眉心平气和地叹:“你们是嫌我老婆子不中用,活不长了,生怕亏待了你们女儿啊。”
“不……”
长阳王妃急着解释,甫一抬头,谢煜便向其警告道:“婶娘,祖母现今卧病在榻,还请婶母今日慎言,莫惹她老人家伤心动肺。”
长阳王妃憋住了,嗫嚅着:“是。”
太后轻飘飘地瞥了眼长阳王妃,“既如此,你就说来吧,给幼薇相上了哪家郎君。”
长阳王妃顿首,“回母后,是广平伯之子,原潞州刺史,时彧。”
太后因病了多日,修养期间闭目塞听,近来对朝中风向有所疏忽,听到“时彧”二字,她侧眸转向太子谢煜,目光询问这是怎么一回事。
谢煜回道:“回祖母话,这个时彧,正是大胜北戎的关键人物,他回京以后,父皇赐了他金印紫绶,还开启了百年未有的骠骑称号。现如今这位时将军在京中也算是炙手可热的一号人物,孙儿大抵明白了,倘若不早些请祖母将人定下,只怕过不了多久,少年俊才就被他人捷足先登了。”
太后一向知晓长阳王妃林氏目光短陋,与长阳王不是一家人不入一家门,才冒了尖儿封了个骠骑,这俩就巴巴来抢了,没有半分身为皇室宗亲的自矜尊贵。
她向来是看不上这上不了台面的林氏的,冷眼乜斜长阳王妃,嘲讽道:“倒是眼不瞎。”
长阳王妃的脸颊一侧赤红,被斥责得汗颜,无地自容。
但已经到了这份上了,长阳王妃如今面临着两头夹击,只好继续硬起头皮说下去:“是的,这孩子人品才干都好,武艺是压得住幼薇的,若母后也觉得……”
“哀家觉得,”太后打断了长阳王妃的话,“幼薇的婚事,决不可草率。要哀家赐婚,先要把这人带到哀家跟前见一面了再说。”
谢煜趁机在旁敲边鼓:“祖母,孙儿也以为时彧值得祖母为妹妹考虑,但我京中儿郎众多,也不乏佼佼者,不如同看。就让孙儿设一琼芳宴,宴请长安诸位伯侯之子,同来赴会,席间祖母可亲自考察。”
太后心甚满意,朝办事得力、深得己心的谢煜和蔼地眯了双眼,“也好。煜儿就用哀家的名义,把诸位子弟召集起来,官员三品以上,家中子弟未曾婚配者也可无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