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察院的监察御史和六科的给事中,这群言官虽说官位大多都只是六七品,手里权力却不小,有直接上奏天听的权力。
说难听点,他们很多时候就像是一群疯狗,逮到谁都敢上去咬一口,甚至还有为博出名,单纯为骂而骂的。
所以容青玹决定离开都察院之前,利用一下手中的权力。
满朝文武本以为容青玹销假后,会撂下都察院的事,直接进翰林院。
没想到她离开都察院之前,还作为监察御史上了最后两奏折。
其一,是请宁王就藩。
原因是宁王已经成年,也在宫外开府了,又已大婚了,本就该就藩的。
只是季贵妃受宠,满朝官员都不敢轻易上奏让她的儿子就藩。
毕竟,就藩意味着失去了竞争皇位的资格。
容青玹此举引得满朝震惊,大家都以为她疯了,为什么要平白去得罪一个受宠的妃子和皇子。
就连她父亲容雁归,也难以理解她的做法。
不过容雁归并未阻止她,更没有因此训斥她。
毕竟他是个极为传统的人,认为立嫡立长方为正统,而宁王既不占嫡又非长,本就不是他所拥立的未来储君人选。
所以说三皇子如果能早日滚蛋,还合了他的心意。
其二,就是奏请十五皇子萧丰瑞出阁读书。
虽说未直接言明让皇帝立太子,但六岁的萧丰瑞出阁读书,在政治上意味着他得到了太子的待遇。
萧丰瑞养在深宫,自然不可能有大臣进后宫教皇子读书,对皇子的教导之权全握在皇帝的手中,只能在内宫里学习,能接触到的人也只是皇帝本人,太后,皇后妃嫔及内官等人。
而出阁读书意味着可以挑选文武大臣,专门给这个皇子讲学,把未来的皇帝培养成为文武全才。
可以选资望高的大将军,大学士及翰林院的官员及给他讲学,这些可以说是皇储才有的待遇。
容青玹的这两本奏章,得到了她的座主内阁许首辅和她父亲容雁归的认可。
许首辅是容青玹去年会试的主考官,与她自然是座主和学生的关系,也就是师生关系。
在朝为官,师生关系和同乡关系是最牢靠的两种关系。
老师提携学生,学生高升后老师致仕了也可以朝中有人,以免在野后被政敌清算倒大霉。
而地域关系也是同理,大家天南海北地考到京城做官,有着同乡关系的两个人在感情上天然就近一些,相互提携,共同进步。
就算关系不睦,但在外地人看来他们仍然是同乡。
当然,无伦是首辅还是她父亲容雁归,都是官场的老狐狸。
他们虽然支持容青玹的奏章内容,但都没有公开表态。
如今季贵妃正受宠,而三皇子刚大婚,要让景昭帝这个时候赶他去就藩是有难度的。
立皇储一事则更难,因为这事可以说拖了有十多年之久了。
排在三皇子之前的大皇子和二皇子都不是元后所出,他们的母妃的身份比季贵妃要低。
尤其是大皇子,是宫女所出,景昭帝自然看不上。
等到大皇子长到十岁时,大臣们开始按捺不住,纷纷上奏请景昭帝立太子。
不过景昭帝以元后未生下孩子,万一生下了嫡子就乱套了,还有他当时也才二十多岁为由拒绝了。
他的理由确实唬住了大臣们,在宫女所出的大皇子和正宫皇后所出的嫡子中,虽然祖宗规定有立嫡立长之说,但他们更倾向于立嫡的。
还有就是,皇帝和皇后确实都还年轻,皇后完全有可能生下嫡子。
这事便拖了下来,谁知后来元后不仅没有生下一儿半女,还薨了。
于是立储之事又被提起,景昭帝还是拖着。
后来景昭帝册立了继后,也就是现在的沈皇后。
等沈皇后生下了生下十五皇子后,大臣们就又开始上书请皇帝立沈皇后所出的嫡子为太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