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法国度过了自己的蜜月之旅,霍伦夫人非常乐意照顾这对新婚的夫妇,她安排自己的儿子带着他们四处奔波,遍览了诸多名胜。
“世界正在复苏。”希尔维娅看着他,“这是好事。”
施季里茨把看到一半的报纸放了下来:“很有意思,当我和我的新婚妻子度蜜月的时候,她关注的是世界经济的复苏。”
“亲爱的!”希尔维娅佯作生气地瞪了他一眼。
施季里茨走过来亲了一下她的脸:“是的,这是好事——吾爱。”
在法国的蜜月之旅结束之后,他们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的一座仿古宅邸里。大理石的台阶一路通到海边,花园里种着美丽的玉兰花,初春时节,花瓣会如同大雪一样纷纷落下。
在此后数年的时间里,施季里茨一直以“埃贝尔教授”的化名同时担任中情局的情报官员和一所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希尔维娅则依旧在国际红十字会工作——他们依旧和在德国时一样有自己的工作,担心跟踪或窃听。但回到这座宅邸和对方身边的时候,便能收获久违的宁静。
1960年,他们共同的好友斯文森·杨教授跟随放弃用战争去消除战争的蒙哥马利元帅前往远东。同一年,他因在博弈论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那一年她已经缠绵病榻良久,并没有前往瑞典参加仪式,她甚至忘了窗外的风光。在一夜的风雨大作之后,施季里茨替她拉开了窗帘,几道金光从乌云里射了出来。
“天亮了。”他坐在她的床边,“你想不想出去走走?”
“如果你愿意扶着我的话。”希尔维娅这样回答。
施季里茨笑了笑,把她从床上抱了起来,大理石的台阶上飘着几片落叶,那几株粉的白的玉兰花正绽放着笑脸。
“美好的春天。”希尔维娅摸了摸自己爱人的脸,“可惜有点冷。”
“初春时节总是如此。”施季里茨轻声答,“要坐下来吗?”
没有人回应他,他的耳边如此安静,连风声或呼吸声都没有,他摸了摸希尔维娅带着笑容的脸庞,闭上眼睛,似乎在叹息。
施季里茨拒绝了希尔维娅在遗嘱里赠给他的所有遗产,他把那些捐赠给威廷根施坦因慈善基金会和国际红十字会,除了一封留给他的信。
自那之后,他依旧在大学和中情局之间穿梭,但渐渐地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很少有人说得出他的下落,有人说,他在盖伦将军去世之后被派往西德担任情报部门的首脑,也有人说,他在美国因病去世,终其一生,孤身一人。
直到红色巨人倒塌之后,俄国情报部门也不曾解密这段历史。
然而时至今日,世界和平仍未实现。
◎作者有话要说:
全文完。
后记
◎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不少小伙伴的喜爱。作为作者我非常感激。◎
非常感谢各位看到这里的小伙伴,还有曾经支持过我,关注过我的人,特别是几位一直被我纠缠着(?)和我讨论剧情和脑洞的姐妹。
作为一部用爱发电的作品,没有小伙伴的支持是很难写下去的。而我很幸运地得到了不少小伙伴的喜爱。作为作者我非常感激。
在尾声阶段我一直写得磕磕绊绊,后来我发现是因为我潜意识不太希望这篇文完结。它陪伴我度过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其中包含了疫情、职业选择等等过程。我对它投以的关注和精力是很难说清楚的,开个玩笑就是,我之前在知乎上不看二战板块,现在快成优秀答主了。
在两个结局中,我个人更喜欢be结局一点,因为我尽力把这部作品写得更像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并且我喜欢“最后一面,墓碑上的鲜花”这种剧情。不过he结局也并没有超出历史可允许的范围,(虽然构思它确实让我费了很大力气hhhh)。
我相信在某个世界线上,有一个和平无战争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施季里茨或许依旧会和舒伦堡成为同事或上下级,艾伦·杜勒斯依旧做他的大律师,威廷根施坦因亲王少校会如愿成为英雄飞行员,斯文森·杨教授会和他深爱的人在一起。而希尔维娅和施季里茨会作为普通人在国际象棋俱乐部、音乐会或者舞会上相识,然后很快地了解到自己的心意,决定和对方在一起共度余生。他们会偶尔为了棋盘上的胜负或者总是摆脱不掉的加班拌几句嘴,又很快和好如初,会在子孙环绕下去世,他们会一起度过漫长、和平又幸福的一生。
(不过,作为故事来说,这样就太过平淡无趣了hhhh毕竟,间谍的悲剧在于孤独,而间谍的伟大也在于孤独——因为他们是自己选择了这一切。)
最后,虽然正篇的故事完结在这里,但还是可以有写番外故事的空间的,所以之后有机会还会写这些人的故事,毕竟对他们投入了相当大的感情。不过,目前而言,我得暂时地告别一两个月,去忙自己生活上的事情了。希望我回来的时候已经把事情都安顿好了,可以进入新的世界,开启新的篇章~
在文章中还有几个彩蛋:
在这里,施季里茨身上同时有《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和《战争与和平》的影子,是因为在这两部作品中施季里茨和安德烈公爵都是由吉洪诺夫扮演的。如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去看看这两部片子一观社会主义阵营一代男神的风采。
“亨利”是指亨利·基辛格。“尤里”是指尤里·安德罗波夫。这两位都是冷战中的重要人物。基辛格在中美建交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安德罗波夫后来长期担任kgb主席,也是在他的指导下,才有了《春天的十七个瞬间》。据□□说,他也是看了这些片子才想着加入kgb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