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是曾经拿过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王其,他的电影从来不局限于情爱,剧情或许不那么出彩,而是更注重其中透露出来的人性、生命的思考等等。
电影的几个主演在拍摄前就到这个村庄里闭关体验生活了,王导的电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真实,他要让演员没有表演的痕迹,一切的行为都像是本人自发的。
大荧幕上能清楚的看到主演两个人完全是素颜出镜,行为举止和当地人几乎一致,连口音都专门学习过,一张嘴就感觉颜值掉了几分。
前期在农村的生活还算惬意,两人相依为命,每天出门找零工,有就干,没有就只能紧巴巴地攥着钱,回家的路上会刻意绕开卖货的小摊,连块糖都不敢买。
但胜在两个人都是乐观主义,傍晚阿敏在厨房里和面,阿荣给菜地浇水除草,打扫鸡舍,意外地发现一个鸡蛋,抓起就往厨房跑,从窗户递给阿敏。
“咱家的鸡下蛋了!”阿荣眼睛亮亮的,“可以给你煎荷包蛋吃。”
煎好的荷包蛋被阿敏切成两半,放在了两碗清汤面上。
他看着连一个鸡蛋都要和他分着吃的阿敏,心里不是滋味,把面汤都喝完后,抹抹嘴,拉着阿敏的手,说:“我一定会让你过上好日子的。”
“我相信你。”
那天在月色下许下的承诺,最后还是没有实现。
两人攒了钱到镇上,没日没夜的打工挣钱,最后走到大城市。
大城市的繁华迷人眼,两人挤在狭小的出租屋里,墙皮都是半脱落的,屋顶还有不少霉点,连热水也一阵有一阵无。
阿荣靠着自己的勤奋,一步步走到工厂流水线主管的位置上,因为长得好,即便是三十来岁的年纪,也有不少人向他求爱。
那段时间他和阿敏因为结婚的问题吵过许多次,一次比一次凶,感觉要将从小的情谊都吵没了。
吵得最激烈的一次,甚至怀疑对方的爱,两个人看着对方,久久没有说话,似乎都在透着此时三十多岁的眼睛,在看那年十几岁的少年少女。
好像什么都变了。
生活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最早的包容和耐心似乎都被慢慢摩擦掉了,在得到了以前没有的金钱、地位、追捧后,变得自我,逐渐遗忘了自己的初心。
吵到最后,他们停止了大呼小喝,阿荣说:“如果你觉得累,那我们分手吧。”
阿敏是突然离开的,留下一封信,没有告诉阿荣她要去哪。
信上只说,她要去找寻找十八岁的阿荣和阿敏。
故事的最后,是年过古稀的阿荣坐在家乡那棵桂花树下的躺椅上,摇着蒲扇。
菜地已经是杂草丛生,鸡舍早已破烂不堪,年久失修的小屋里是挥散不去的潮湿霉味,他一个人在小院独坐,手里是三十年前阿敏给他的最后一封信。
信纸早已泛黄,因为他翻看过无数次,边角也起皱。
这时跑进一个小孩儿,停在阿荣面前,大声地说:“大爷,我妈明天要去扫墓,你有没有要给阿敏奶奶的东西啊?我们给你带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