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这些目的,光他们两个人是肯定不够用的。
他们需要招人。
招优秀的飞机设计师。
孙秦稍微盘了盘,如果再招三个骨干设计师,以目前账上的钱,应该还能支撑一年半载。
前提是他和李翔以及江大春得再把裤带勒得更紧一点。
同时,会有启动客户愿意提前给一点研发费。
关于这一点,江大春曾经提过,说深圳有家企业有这样的意愿。
果然还是珠三角的企业更加具有冒险性啊。。。。。。不愧是当年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这样,凭借着首家客户研发费的背书,他们可以如法炮制,逐步增加缩比验证机的置信度,将比例从1:4或者1:3,提高到1:2,直到做出完全1:1的原型样机。
在这过程中,如果还会有几家客户愿意提供一定的研发费支持,他们就能活得更久,直到需要融资的时刻带来。
孙秦并不想过早融资。
他不喜欢自己的决策受到外部干扰。
更有些反感商业计划书那些虚头八脑的东西。
有了好产品,何愁没人要?
当他又一次将自己的这个思维链条展示在白板上时,李翔很捧场地点了点头,说道:“都挺好,只是,我们按照怎样的方式去招这三个人?你刚才说的,让我有种我们在商量中了500万大奖后怎么花的错觉,但是,我们现在并没有中500万。”
“。。。。。。”
孙秦瞬间回到现实。
由于最多只能招三个人,所以要如何分配这三个人的工作,就变得十分重要。
要么,如同他们曾经的中商飞机一样,按照产品结构来分,比如,一个人负责电机和动力,一个人负责飞控和航电,一个人负责其它所有,包括气动、起落架、结构等。
要么,按照产品研制的功能领域来分,一个人负责需求,一个人负责构型,还有一个人负责项目管理。
按照孙秦的风格,他一点都不想做取舍,他全部都想要。
只不过,现实不允许。
看着白板上自己写下的各种组合可能性,孙秦眉头紧锁。
李翔则用大拇指和食指使劲捏着下巴,仿佛那儿有一个开关,一摁下去,答案便蹦了出来似的。
他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虽然暂时没有直接解决眼前的问题,却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如我们看看,哪种方式招人更好招吧?我们只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要招的也不是随便在街边拉过来就能干活的阿猫阿狗,从招聘难度的角度来选择,会不会就更好做决策?”
孙秦眼前一亮,但只亮了几秒钟,便又黯淡下去。
无论哪种方式,都不好招人。
有过飞机设计经验的人,无论是干过一件具体事情的——比如飞控系统设计,还是干过一个职能领域的——比如需求定义与分解,在人才市场上都极度稀缺。
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当你发现看上去很明显的所有道路都被封堵住的时候,往往就是一条意想不到的新路即将出现之时。
天无绝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