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3
伏羲女娲
伏羲和女娲是中国神话中最早的两个神人,传说他们是兄妹结合,也有的说他们本来就是夫妻;是他们创造了人类,并教导人们从事生产和取得生活资料的能力。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作牺皇、皇羲,是远古的“三皇”之一。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并制作了八卦。女娲氏亦称女希。传说天地初开之时,没有人民,洪水泛滥,四极不稳,猛兽猖狂。女娲用黄土做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折断鳌足支撑四极,治平了洪水,杀死了猛兽,使人民得以安居。自古以来,民间称女娲为“人祖”。
关于伏羲,《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皇王世纪》曰:“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都陈。作瑟,三十六弦。燧人氏没,庖牺氏代之,继天而生,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曰庖牺皇。后世音谬,故或谓之密牺。”
《易下·系》曰:“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中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畋以渔,盖取诸《离》。”
《春秋内事》曰:“伏牺氏以木德王天下,天下之人,未有室宅,未有水火之和。于是,乃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始画八卦;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推列三光,建分八节,以爻应气。凡二十四气,消息祸福,以制吉凶。”又曰:“天地开辟,五纬各在其方,至伏牺乃合,故以为元。”
关于女娲,《太平御览》卷七八引:
《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未有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
《山海经》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郭璞注曰:“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肠化为此神。粟广,野名也。”
《淮南子》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焱而不灭,水浩溔(yǎo,水无边际)而不息。猛兽食精(善)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积芦灰以止(平地出水)。民生皆方州抱周天,和春阳、夏杀、秋约、冬枕,方寝绳(直身而卧)。”
《风俗通》曰:“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繁重事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引(大绳)人也。”
伏羲和女娲,在汉代人的心目中,既是人类的创造者,也是人类的保护者。因此,人们崇敬他们,希望得到他们的庇护。在养性保命的黄老思想和厚葬之风的影响下,大多数的祠堂、墓室、石阙上都刻有伏羲、女娲的形象,而且有很多是刻在墓门上或显要的地方。在各地的画像石中,伏羲、女娲的形象变化也很多,但总的特点是一致的,就是“人首蛇身”(或称“人首龙身”)。在当时,人们对“蛇身”(或龙身)是看得很重的,不仅显得神圣,并且象征着智慧和变化。当人们看到伏羲、女娲的蛇身交缠在一起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种生命的活力。正因为长得与人不同,才更像神,被人崇敬的神。
伏羲、女娲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他们手中各拿着一件工具。一个是规(圆规),一个是矩(曲尺)。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因而,规矩成为规划、设计、创造的象征。这可能是汉朝人所赋予的。在嘉祥武梁祠的画像中,西壁的上行是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图像,右起第一个便是《伏羲女娲》图。有榜题曰:“伏戏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在画面中,女娲手中缺“规”,观察石面,才知原石早有破损,其他的画像石也可参证。最有趣的是,在伏羲、女娲之间刻了一个活泼的小孩,张臂拉着他们两人的衣袖,双腿悬空,像打秋千一样。这不就是人与“人祖”的写照吗!相类似的画面在武氏祠左石室中也有表现,所不同的是那小孩已为成年,他们两两结合,两个“人首蛇身”交缠在一起,快乐地飞舞了。
伏羲女娲(复原图)
山东嘉祥县武梁祠西壁之古代传说帝王画像。
既然是保护神,就应该是最有权威、最有力量的。所以,伏羲、女娲除了手持规矩象征组织人类社会、引导人民生活之外,有的还将日月托起。伏羲本来就是“继天而生”,具有“定天地之位、分阴阳之数”的本领;女娲也有补天之力,无疑也都能托着太阳和月亮运转。
伏羲女娲
山东嘉祥县武氏祠左石室画像(第四石第三层)。
伏羲、女娲在画面中的布局,除两人的蛇身交缠在一起者外,多是作对称式的安排。或连臂亲昵,或拱手相对。他们飘舞在太空,潇洒自在,动态优美,表现出汉代画家的美好想象。
伏羲女娲与日月
山东临沂吴白庄汉墓出土。伏羲执规,身部刻日轮;女娲执矩,腹部刻月轮。
伏羲女娲
上左:四川郫县(今成都市郫都区)石棺画像。伏羲、女娲手托日月。上右:河南南阳蒲山汉墓出土。二神手持曲柄伞。下左:四川江安一号石棺画像(魏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