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的急态,他也是特意在人前摆出来,叫旁人都能得知他随同老村正认真学习读书的态度。
如此,将来的县试取得了成绩,也不会叫人觉得不合理。
穿越过来以后,无论是过一个个的生存难关,还是走自己选的科举为官路,他都主求一个稳。
不急于速成,不急于无根无由的冒头。
总要把根扎牢实了,再枝枝节节的开出花来。
老村正讲书的风格与王景禹很像,也是务求扎实,不求速进。
因此,如今他和李念仁在学的,依旧是《论语》这本。
《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从学而到尧曰,如今讲到的是第十三篇——子路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李长发念完这一段话,又为王景禹和李念仁解释,「这句,是子路请问为政之道。孔圣说,自己先要身体力行,然后才让百姓劳作。子路请求孔圣多讲一些,孔圣又说,依上言行之无倦。」
虽然李长发认为这样解开了讲给两人,他们因为年龄和阅历,仍然不一定能懂。
但他还是尽自己所能的去告诉他们这些句子后面的意义,总好过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
这些古文,虽然买来的书中,都有当代人作的注,但也都是古文文体,王景禹直接读来,时常有不能理解其中含义之处。
经过老村正的解释,对他也的确有帮助。
听了老村正讲解,王景禹不由自主的点了点头。
李念仁绷着小脸,也学着一知半解的点头。
李长发看的好笑,只兀自忍着。
再想到今日他准备要说的话,更是直把这笑给憋了回去。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尚义,故有不同,小人尚利,故不能和。这句话是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盲目附和而不能与人和谐。」
李长发讲到这里,看了眼对面的两个娃儿,最后把目光落在王景禹身上。
王景禹意识到了些什么,也凝神回望,细听下文。
李长发道:「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和环境,保持和谐融洽的气氛。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有自己坚持的信念和谨守的底线,而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
「此前在为政篇,我们还讲过,』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即是说,君子要团结多数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小人则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早知王家大郎聪慧,李长发此时见他目光微闪,便知道这孩子已经明白自己想说的话。
夏税秋苗接连两道大关,大郎一家都渡了过来,他打心底里高兴。
可他也明白,这背后又很可能意味着什么。
能从那帮人手中讨下这等好处,不发生些什么勾连,又怎么可能?
他叹了口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子当年说的话,我知道你的艰难,不能要求你们如屈子这般宁折不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