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或是他们觉得这个也对,认为那个说得也不错。总之是谁在说话时,他们就偏向谁。
天幕比那陡然飞出山洞的蝙蝠还要夸张:
[痛快,真是痛快,好生利落的辩驳!恍惚间,我像是看见了千百年前群英荟萃的年代,那些大家以唇舌为枪,杀得各国片甲不留!]
[我看不然,有些话好似皆为大道理,实则就是空有其表的诡辩。]
[这剧情太精彩了,新旧知识的思潮当以这样碰撞勃发才是。倘若人人皆为应声虫,一家独大,家国朝政早晚会变得腐朽不堪。]
其中暗指不言而喻,却因某些想法太大逆不道,根本不敢深谈。
虽说电影中新旧两派如今争端得厉害,可是那些旧知识分子也并非是大盛朝这样所想的全然保守。
比如其中最受瞩目的那位教授,他竟然还会七国语言,在舌枪唇战中丝毫不落下风。
还有些教授同样会研读各方的学说,便是他平日里都看不上研读新式学派也一一记在心中,正所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只能说这所学堂的祭酒,也就是电影中所言的校长是个极其富有智慧的人。他在学校中安排的老师绝不是那种迂腐愚昧之人,就算是有新旧之争也是良性之争,他知晓如何做才是对学生最好的。]
[我已然对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叹服不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话说得果然不错。就算是你厌恶的学说,也不可全盘否定。]
[可是,不管怎样争论,终究是这些新式派获得了胜利,而保守陈旧的思想,却被狠狠地甩在了身后……]
[欸,此话有失偏颇。便是到了五皇子他们所生存的年代,我看从前的知识也未必消失了,他们的一言一行,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彰显了曾经的优秀文化么。]
不说那些读书人如何争论,便是黔首也看得津津有味。
皆因电影镜头全然不在一方流转,而是总跟着主角陈逸之见识到民国各式的画面,也让他们看见了小人物的生存。
陈逸之之所以跟家人朋友决裂,当然不是因为他吃饱了撑的这样简单,而是他的眼睛早已发现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的种种弊痛。
再次踏入祖国的疆土,他的眼睛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沉淀在了普通民众身上。
他见到有些人得了病,却不医治,而是去寻求神婆。
陈逸之愤怒,告诉他们求神问药是不可能的。
他追求的学说是唯物论,而世上本就无神。
这话让大盛朝不由得骇然,唾弃他不敬神明,可是要遭罪的。
但是陈逸之下一句话就让他们中这种浑浑噩噩的心态中震出来——
“若是举头三尺有神明,祂又怎会眼睁睁地看着我们华夏大地沦陷悲鸣,又怎会让祂的信徒赴死,怎会看着苍生离别困顿而无动于衷。若这就是神明,那么不信也罢!”
“难道我们次次从大灾大难中活下来,不是我们人民自己的努力么?我们辛勤栽种粮食,一点一点收获,皆是劳作后才喂饱我们自己。我们改江河易道,救灾救难,也是人民的伟力。我们从病痛中活下来,是从医生大夫那找到了药材医治好了病!”
字字珠玑,振聋发聩。
大盛朝的普通人想法开始动摇。
他们的信仰神明是极为朴素的,若是谁有用,便信谁。若是无用,就根本不信。
[胡言论语,昔王母菩萨大慈大悲,化身于人间救苦救难。是以百姓才会立祠立庙,为其祭祀香火。]
[我曾去大夫那儿拿药没有医好,神婆却为我治了病,这难道不是神明的恩赐么。]
[圣人有云:子不语怪力乱神,又道是敬鬼神而远之。不管这世上究竟有无神灵,其位于九天之上,站得太高了,也不会为我等蝼蚁投下眼神,不如自救为妙。]
[信则有,不信则无,随意尔等如何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