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刻,秦凡已经做到了明算部分的考卷,这是最后一张了。明算,就是算术。秦凡看着其中一道题:"红莲湖水深度。。。"他轻声念道,"岸边一丈处立一竹竿,竿长六尺,影长四尺。问湖水深几何?"
这个题放在这个时代,可是相当有难度,周围要是有人看到,估计都得抓耳挠腮。不过在秦凡看来,却是小儿科,他心中暗自腹诽:“这不是送分题嘛。”直接用勾股定律,就能解出。
"设水深为x。。。"秦凡笔下生风,很快列出方程,"x2+42=(6-x)2。。。"
片刻后,他得出答案:"湖水深一丈二尺!"为了保险起见,他还特意保留了完整的验算过程。
心里想着:“你不是刁难我吗?那我也刁难你,看你能不能看懂,反正答案是对的,也没有具体要求怎么验算。”
秦凡又开始了奋笔作答,在这个时代很有难度的题,但在秦凡这个经过现代学习的人眼里,根本不是问题。
设一个未知数就可解开,如果还不行,那就再设一个。
不过这最后一题,有点意思,题目是这样的:一放羊翁,他有三个儿子,某日,老翁去世,要分老翁留下的11只羊和一份遗嘱。
遗嘱上写道:长子持家有功,可以分的所留羊的半数;次子常代父放羊,可得所留羊的四分之一;
三子年幼,无功,只能得所留羊的六分之一。
遗嘱还交代,不可将羊杀死,否则老头子在九泉之下也不安息。
在不杀死羊的情况下,如何把十一只羊按老翁要求分好?
这个题有点难度,也有陷阱,按照题目来说,二分之一加四分之一加六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十一,根本不够凑满一个整体,所以根据题目的条件,根本就无法完成。这样就陷入了死局。
秦凡眼睛一亮,心想:“为什么说这个题有意思,因为这不单纯是一道明算题,还考验考生的思路是否灵活。”
他一边想着,一边写下了答案:跟邻居借一只羊过来,这样十一只羊就会变成十二只羊,老翁的长子分二分之一,就是六只羊,老翁的次子分四分之一,拿走三只羊,老翁的三子分六分之一,拿走两只,
这样加起来就是十一只羊正好够数,多出来的一只还给邻居,完美解答。
这是最后一题,答完之后,秦凡也将五张考卷全部答完。他伸了个懒腰,活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脖子,开口道:“我答完了。”
“答完了?”甄世达微微一怔,眼神中满是不敢置信,随即站了起来,准备过来收走考卷,心里嘀咕着:“装的还挺像那么一回事,看起来还挺认真,这才过去多长时间?看来是不会做了,也许都是空白。”
甄世达一一收起考卷,却猛然一怔,只见考卷上答得很满,而且字迹也相当的工整,他忍不住皱起了眉头,心中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
“麻烦甄助教把考卷上交主考官。”秦凡提醒了一句,语气平淡,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
这种考核都是当下出成绩,因为只有他一个考生。甄世达带着疑惑将考卷放在诸丰的面前。
他参与了出题,但并不担任评判。
秦凡必然是胡写一通,甄世达想着,但有种不好的预感,刚才随意看到卷面上的一道经义题,那道题是他出的,他自然也知道答案,他发现秦凡所答竟然相当的完整,甚至比他出的答案还要全面……
“还有看的必要么?”诸丰淡淡道,眼神中满是不屑,“如此短的时间内,怎么可能全部答完,必然是有空缺,既有空缺必然得不到甲等……”
“诸博士您的眼睛虽小,但可不要门缝里看人,身为掌学博士,说出这样的话,有些掉份。”秦凡坐着,声音淡然,眼神中却透着一丝挑衅。
“你……”诸博士深吸了一口气,没有做声,他若是回呛,那才是掉份。哼,真是不见棺材不掉泪!
他翻开经义的考卷,看到的是干净无瑕的卷面和整齐方正的字体。这……是他写的?考官看考卷,卷面也是重大的加分项,而这张试卷就做到了最好!诸丰眉头深皱,这跟他想的可完全不一样……
在没有策论的情况下,经义是最难的考核项,也是考核一个人学识水平的重要评判。经义的考题是以他为主,甄世达为辅共同出的,难度相当大!这一点他可以确定。
但再继续看下去,他就傻眼了……经义是以经书中文句为题,应试者作文阐明其义理,这对考生的综合素质有很高的要求。
首先你要知道所出的题句,是出自哪本经典,你得要理解明白其意思,然后根据此句,拓展阐述,必须要做到引经据典,并且还有一定的格式。
这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说是博览群书也并不为过,并且还要做到深刻理解!在正式的科考中,众多考生也都因这一科而没能高中。
诸丰多次参与过科举出题,监考等事宜,也见过很多考卷,可答到如此完整的程度,少之又少!
阐述明确,论述准确,在这个基础上还增加了自己的认知!
不可能!这怎么能是一个纨绔世子答出来的?就是甄世达也做不到如此程度啊!
诸丰的额头已经见汗,他想从中找出毛病,可发现根本找不出来!他不是文不成武不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