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刚刚下朝,便在御书房内审阅着几封加急的奏折,眉头紧蹙,神情凝重。
奏折之上,所奏之事乃是近期朝堂上下争执不休的重要议题——盐铁专营改制。
近年来,大唐国力日盛,商业活动愈发频繁,然而盐铁专营之旧制弊端渐显。
一些有识之士认为,现行盐铁专营过于严苛,对民间商贾限制甚多,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繁荣,提议放宽盐铁经营的管制,引入更多民间力量,如此既能增加朝廷赋税,又可促进经济活力。
他们所提观点,并非出于私利,实是从大唐长远发展考量,遵循富国裕民的理念。
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勋贵集团,却坚决主张维持旧制。他们认为,盐铁关乎国家命脉,历来为朝廷专营,若贸然改制,恐生变数,危及朝廷根基。
况且,旧制运行多年,勋贵家族在其中早已形成稳固利益格局,改制无疑会触动他们的切身利益。
随着大唐疆域的拓展与经济的发展,新兴的商业阶层逐渐崛起,与之相伴的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壮大。
这些文官,不论是否出身江南士族,几乎一致支持盐铁专营改制。在他们看来,顺应时势,推动经济变革,才是强国之道。
李世民此前本已倾向于推行改制,甚至准备在朝会上宣布相关政令。
然而,在微服私访期间,他看到了改制可能引发的诸多潜在问题,比如地方势力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张,危及中央集权,这让他心中产生了犹豫,政令的颁布也因此搁置下来。
盐铁专营改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乎国家财政、社会稳定,更象征着朝廷对经济的掌控力。
随着李世民年岁渐高,这一关乎国本的重大决策却迟迟未能敲定,大臣们自然心急如焚。
无论他们是出于为大唐长治久安的公心,还是夹杂着个人利益的考量,急切推动盐铁专营改制,倒也无可厚非。
李世民近日愈发感到头疼,心中反复权衡着利弊。“改制、旧制……”在他心中,大唐的千秋基业始终是重中之重,这一决策,容不得丝毫闪失!
“陛下,太子殿下回来了。”
“承乾回来了?”李世民笑笑,“让他进来吧。”
“见过父皇。”
“承乾回来啦?这次去蓝田有什么收获啊?”
李世民被奏折弄得心烦意乱,正好听听李承乾讲讲蓝田的风土人情,换换脑子。
这次李承乾在蓝田待的时间不算长,但他还是提起了“蓝田万宝集”,绘声绘色地描述起来。
听到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即便是李世民这种工作狂,也不禁心生向往。
不过紧接着就有些不悦:“这姓苏的小子不地道,我去的时候怎么就没带我去玩?等忙过这阵子,非得去找这小子算账不可!”
不过接下来李承乾提到的事,让李世民打消了去蓝田的念头:
“你说苏策这小子,准备在长安也开一个‘蓝田万宝集’?”
“不是他自己开,苏大……苏大人准备和父皇您合作,准确来说是和您一起开。”
“有点意思。”
李世民拿起笔,在纸上不停地写写画画,似乎在盘算着什么。
许久之后他拿定主意:“你下次去蓝田的时候告诉他,这事我准了,但有一点,不许他打着我的名号为非作歹!”
“是,父皇!”
李承乾欣喜地应下:“那儿臣就先退下了。”
“嗯,去吧。”
看着李承乾即将退出御书房,李世民忽然问道:“等等,你最近有没有见过赵国公(长孙无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