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臣以为,经济之道,民生为要。”
李承乾恭敬地向李世民说道,“前些日子,儿臣随父皇前往蓝田,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安稳,就连老翁都能自己摆摊位养活自己。所以回宫之后,儿臣反复思量,这其中缘由究竟为何?”
“儿臣以为,此皆得益于苏策苏大人。他在蓝田推行诸多举措,兴商贾、开作坊,为当地带来丰厚财货,亦广辟谋生之途,令无数百姓得以安身立命。”
李承乾略作思忖,神色沉稳,缓缓说道:“此‘以工代赈’之策,不仅能在灾时广辟就业之机,更能为百姓谋得长久营生之道。百姓有了生计,方能赚取银钱,以养家糊口。待百姓手中宽裕,便会乐于消费,如此循环往复,自可带动四方财源,催生更多财富。”
“商人虽以逐利为目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同样不可或缺。他们不辞辛劳,将货物运往大唐各地,不也为大唐做出了贡献吗?”
李世民听后,陷入沉思。许久,眼中精光一闪:“继续说下去。”
“是,父皇。经济之道,不仅关乎民生,对国家发展亦大有裨益。”李承乾继续道,“苏大人曾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唯有经济稳健发展,方能为朝堂稳固、社稷繁荣筑牢根基。”
李世民听到上层建筑,一脸懵:“这所谓的上层建筑指的是什么?”
李承乾思考了一会儿,脑海中突然浮现出苏策之前对“上层建筑”的解释。他清了清嗓子,恭敬地向李世民说道:“父皇,儿臣曾听苏策讲过,所谓上层建筑,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观点,以及与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
”简单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如今我大唐欲行改革,这经济之策便是在打牢基础,而朝堂之上的决策与权衡,便是上层建筑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而有了这增长的财富,父皇便能将其用于军费开支、投资基础设施、兴办教育、改善医疗等诸多方面,进而推动我大唐的繁荣发展!”
李泰一听,当即冷笑一声:“满口苏大人、苏大人,我还以为你有何高见,原来不过是照搬他人之言。”
李世民心中却有所触动,问道:“这些都是苏策所言?”
“儿臣不敢欺瞒父皇。当日父皇出门之时,儿臣因仰慕苏大人的才学,曾私自登门拜访。”
至于拜师一事,李承乾可不敢乱说,否则他怕父皇大发雷霆。
“他还讲了些什么?”李世民心底不禁泛起一丝愠怒。苏策这小子,在朕面前言语随性,对着太子,竟能道出如此治国良策,当真是可恼!
此刻李承乾话语虽未谙世事,但李世民听得饶有兴致。“哼!你跟我有所保留,我还不能从别处探听消息?”
可惜,苏策所言太过深奥,且李承乾仅听过一次,加之那时他紧张至极,如今早已忘得差不多了。能记住这些内容,已然殊为不易,这也是因他自幼便开始接触国事,耳濡目染,才留下些许印象。
“父皇,当时苏大人讲了许多,但有些道理太过深奥,儿臣记不太清了。”
李世民瞧着李承乾,心里那叫一个无奈,暗叹这大好机会就这么被他给错过了。刚想发火,转念又一想,要不是李承乾主动来请教,自己哪能听到这么绝的见解?这么一想,他强压下心头的火,没再多说啥。
不过,李世民眼珠一转,心中有了主意。自己不是曾以皇商之名与苏家小子合作过吗?虽说身份已被识破,但当时并未言明不再合作。如今之计……
他看了看李泰,本想让他担起商队之事。但转念一想,李泰与苏策关系并不融洽。且不说李泰能否放下身段,即便愿意,苏策恐怕也不愿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