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默点点头,闭上眼睛,通过冥想进入"接受性"意识状态。几分钟后,数据流开始在屏幕上显现。
"看到了,"李默轻声说道,"氢原子。。。它的结构比我想象的更加优雅。"
屏幕上,张磊的设备捕捉到李默正在感知的量子信息,自动转换为可视化数据。氢原子的"类定义"开始在屏幕上构建——属性包括质量、电荷、能级结构;方法包括电子共享模式、能量吸收与释放机制、量子跃迁规则。
"这太神奇了,"张磊看着数据流,"我们正在直接'读取'原子的'源代码'!"
实验持续了四十分钟。当李默最终睁开眼睛时,他看起来既兴奋又疲惫。"氢原子的'类定义'相对简单,但其方法的精密度和效率令人惊叹。这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代码。"
当团队分析第一批数据时,玛丽亚发现了一些异常。"看这里,"她指向屏幕上的一段数据,"氢原子的某些'方法'似乎包含未使用的参数入口,就像为某些罕见互动预留的接口。"
"有意思,"李默凑近屏幕,"这可能是我们首次观察到原子层面的'多态性'——同一方法可以基于不同环境参数产生不同行为。传统化学只观察到了常见环境下的反应,但还有许多潜在的行为模式从未被触发。"
当天晚些时候,团队又对氦和锂进行了类似实验。数据分析揭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元素间不仅存在继承关系,还有一种"接口实现"模式,类似于计算机编程中的接口概念。
"看来原子不仅是'类'的实例,还能实现多种'接口',"李默解释道,"这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元素尽管在族系上相距甚远,却能展现出某些相似的化学行为。它们实现了相同的'接口'。"
林小雨若有所思:"这让我想起古代哲学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也许古人已经直觉地感知到了元素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只是用不同的概念体系表达出来。"
随着实验的深入,李默开始构建一种新的符号系统,专门用于描述原子的"类结构"。这套符号系统融合了QuantumScript、传统化学符号和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被李默称为"ElementScript"。
"想象一下,"李默向团队解释,"如果我们能用ElementScript完整描述元素的行为,那么理论上我们可以预测任何化学反应,甚至是在极端条件下的未知反应。更进一步,我们可能创造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类'——全新的元素或者全新的元素状态。"
张磊对此既兴奋又担忧:"这听起来像是改写化学的基础。但我们确定这是安全的吗?如果创造出不稳定的新元素状态,会不会引发灾难性连锁反应?"
"理论上有风险,"李默承认,"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从观察开始,理解原子的完整'语法'和'规则',而不是急于操作。这是一场与原子的对话,不是单向的命令。"
试验进行到第七个元素(氮)时,团队遇到了意外的挑战。李默在感知氮原子的"类结构"时,数据流突然变得紊乱,监测设备显示出一系列警告。
"怎么回事?"张磊询问,迅速检查设备。
李默摘下头套,表情困惑:"氮原子的信息结构突然变得。。。模糊。就像它察觉到了被观察,并试图'隐藏'某些信息。"
"那听起来几乎像是一种防御机制,"林小雨评论道,"仿佛物质本身具有某种'隐私意识'。"
"更准确地说,"李默思考着,"可能是量子信息场对观察行为的某种反馈机制。我们需要调整观察方法,找到一种不会触发这种'防御'的方式。"
这一意外情况促使团队重新思考面向对象观察法的基本假设。李默花了整晚时间修改ElementScript,增加了一个"观察者互动反馈"模块,以适应原子层面可能存在的"观察敏感性"。
次日清晨,李默重新尝试观察氮原子,这次使用了修改后的协议。令团队欣喜的是,数据流恢复了稳定,氮原子的"类结构"清晰地呈现在屏幕上。
"成功了!"张磊欢呼。
"不仅成功了,我们还意外发现了量子信息场的一个新特性——波动敏感性。"李默解释道,"这表明原子的'类结构'不是静态不变的代码,而是动态响应环境的活跃实体,包括对观察行为本身的响应。"
"这可能解释了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效应,"玛丽亚评论道,"不是观察行为改变了粒子,而是粒子主动响应了观察行为,就像一个程序对用户输入的反应。"
到傍晚时分,团队已经完成了前十个元素的"类结构"映射。一个崭新的元素周期表开始在实验室大屏幕上构建——不再仅按照质子数和电子构型排列,而是根据"类继承关系"和"接口实现模式"组织,揭示了元素间前所未知的关联。
李默站在屏幕前,感到深深的敬畏:"我们正在揭示宇宙的'源代码'。这不仅是一种科学发现,更是一次哲学革命——物质可能真的就是信息的凝结体,而原子正是执行这些信息的基本单元。"
当夜幕降临,研究所逐渐安静下来,只有李默的实验室还亮着灯。他与林小雨并肩坐在窗边,远眺星空。
"如果宇宙真的是一个面向对象的程序,"林小雨轻声说,"那么谁是程序员?"
李默微笑:"也许没有单一的程序员,或者说,每个能与量子信息场交互的存在都是程序员的一部分。我们不仅在解读代码,也在参与编写代码。"
"这让我想起古老的哲学概念——万物一体。"林小雨说,"或许科学最终会回归到这些古老的智慧,只是以一种全新的语言表达。"
李默点头,目光重新转向屏幕上绚丽的元素"类图谱":"面向对象的原子观察法只是开始。我相信通过这种方法,我们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物质互动理论,找到预测和引导物质行为的新方式。"
他停顿片刻,声音变得庄重:"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记住,每一次观察都是一种交流,而不是征服。我们不是在单向剖析原子,而是在与构成宇宙的基本单元建立对话。"
"一场与原子的对话,"林小雨重复着,"从微观到宏观,从物质到意识,这或许就是宇宙本质的探索之旅。"
当他们离开实验室时,电脑屏幕上ElementScript的符号仍在缓慢流动,如同一种新的宇宙语言,静静地编织着现实的本质。而在角落的窝里,薛薛抬起头,金色的眼睛望向屏幕,仿佛也能理解这门编织宇宙的语言。
明天,面向对象的原子观察法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团队将挑战更复杂的元素,尝试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量子信息场的迷宫中,每一次前进都是对未知的探索,每一次发现都是对宇宙本质的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