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次讨论,团队决定修改实验方案。玛丽亚提出使用量子纠缠辅助技术,创建源分子和目标原子之间的量子通道,使信息传递更加直接和完整。
"就像我们在量子通信协议中建立的桥接,"她解释,"只是这次我们要传递的是完整的分子结构信息。"
李默也改进了他的量子观察方法,不再只关注分子的物理结构,还关注其能量分布、振动模式和电子云的动态变化。
三天后,团队准备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李默首先尝试在源水分子和目标原子之间建立量子纠缠桥接。这个过程极其精细,需要他维持前所未有的精神专注度。
"桥接建立成功,"李默轻声说,额头渗出汗珠,"开始信息结构复制。"
他通过量子桥接,开始将水分子的完整信息模式传递给目标区域的原料原子。不同于上次的单向传递,这次是一种动态对话——源分子的每一个微小振动和能量波动都被捕捉并复制到目标区域。
过程持续了近一小时,当李默最终睁开眼睛时,他几乎虚脱,但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我感觉成功了。"
团队立即检查目标区域的测量结果。令人惊喜的是,测量显示一个完整的水分子结构形成了,而且保持稳定。
"质谱分析确认了18O的存在,"张磊兴奋地宣布,"这确实是一个全新形成的水分子!"
"红外光谱也显示标准的水分子振动模式,"玛丽亚补充道,"所有测量结果都表明这是一个完美的水分子!"
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声,团队成员相互拥抱庆祝。他们刚刚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通过量子信息操控而复制出的分子。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团队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确认结果的可靠性。他们还对复制出的水分子进行了全面分析,验证其在物理和化学性质上与普通水分子完全相同。
维尔斯被邀请参观了一次成功的实验,他深受震撼:"你们刚刚揭示了物质本身最深层的奥秘。这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认知上的革命。"
李默在团队总结会议上分享了自己的思考:"我们现在已经证明,通过完全理解物质的量子信息结构,我们可以创造它的完美复制品。这意味着物质本质上可以被视为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
林小雨补充道:"中国古代哲学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果信息是一切之源,那么通过掌握正确的信息,理论上我们可以创造任何物质。"
玛丽亚提出了技术应用前景:"今天是水分子,明天可能是更复杂的分子,甚至是简单的有机化合物。这项技术可能彻底改变材料科学和药物合成领域。"
"但也带来了巨大的责任,"克莱斯特提醒道,"能够复制物质的技术必须谨慎发展和应用。"
团队一致同意,在发表任何研究结果前,需要充分考虑伦理和安全问题,并建立严格的研究准则。
成功复制水分子开启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团队决定沿着几条并行的路径继续探索:
首先,尝试复制更复杂的分子,特别是一些简单的有机分子,如甲烷或乙醇。
其次,研究如何优化复制过程,减少能量消耗,提高效率和稳定性。
第三,探索是否可能不仅复制现有分子,还可以设计和创造全新的分子结构——一种真正的"分子工程"。
最后,研究量子信息复制与传统量子不可克隆定理之间的关系,试图建立一个更完整的理论框架。
李默坐在实验室的窗边,手中拿着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几滴用复制水分子制成的水。从物理和化学角度看,这只是普通的水,但它的存在具有深远的哲学意义。
"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几滴水,"他对薛薛说,猫咪安静地坐在他旁边,似乎也在思考这一切的意义,"它们代表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全新理解,也许还预示着人类技术发展的新纪元。"
夕阳的光芒透过窗户,照在小瓶子上,水分子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芒。在物理学的最深层,或许物质与信息真的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而李默团队刚刚开始触及这个奥秘的表面。
水分子的成功复制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对我们理解现实本质的一次深刻启示——世界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神奇,而人类探索这种神奇的旅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