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事情的发展远比想象中复杂。接下来的一周,李默经历了校方解聘通知的五种不同送达方式,每一种都带来新的转折。
第一种是电子邮件。正式解聘后的第二天,李默收到人力资源部门发来的详细离职流程指南,要求他在三天内完成交接手续。邮件措辞冷漠而官方,仿佛他只是一个即将被替换的零件。
第二种是校园网公告。学校官网上发布了一则简短通知,称"因学术理念不合,李默博士不再担任物理学院研究员职务"。这条公告迅速引发校内外关注,许多学生和校友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了对这一决定的疑问。
第三种是媒体报道。《科学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疯子物理学家"被母校解聘:学术自由的边界在哪里?》的报道,引发了更广泛的讨论。文章采访了多位学术界人士,观点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大学有权维护学术标准,另一派则担忧这种做法可能扼杀科学创新。
第四种是学生请愿。物理系的一群研究生发起了"支持李默博士学术自由"的请愿活动,短短两天内就收集了超过五百个签名。他们认为,无论李默的理论是否正确,大学都应该容忍多元观点,鼓励大胆假设。
第五种,也是最意外的一种,是杨教授的亲自造访。
那是解聘后的第五天傍晚,李默正在整理办公室的最后一批物品。杨教授不请自来,站在门口犹豫了片刻。
"李默,我能进来吗?"
李默有些惊讶,但还是点头示意他进来。
"我刚从实验室出来,"杨教授开门见山,"我们测试了你理论中关于量子纠缠持续时间的预测。"
李默停下手中的工作,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
"结果。。。与你的预测基本吻合,"杨教授的表情复杂,"特定条件下的纠缠持续时间确实超出了标准量子理论的预期。"
"这是好消息,"李默谨慎地回应,"但为何您亲自来告诉我?"
杨教授叹了口气:"我向校长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重新考虑解聘决定。你的基本理论框架也许有问题,但某些具体预测确实得到了实验支持,值得进一步研究。"
"这。。。出乎意料,"李默坦诚地说,"考虑到我们过去的关系,和您在《物理世界》上的文章。"
"科学最终要靠实验说话,"杨教授回答,"我仍然不认同你理论的整体框架,尤其是'意识'部分,但作为科学家,我必须尊重实验事实。"
这次谈话后不久,校方罕见地表示将"重新评估"李默的职位问题,同时保留他对部分实验设施的使用权。
与此同时,李默接到了三个意外的邀请:一个来自私人研究基金会,提供为期两年的无条件研究资助;一个来自《科学前沿》杂志,邀请他担任特约撰稿人;还有一个来自国外一所著名大学的物理系,邀请他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
"看来解聘反而成了你事业的转折点,"林小雨在电话中笑着说,"有时候,机构的排斥恰好证明你走在了前沿。"
李默站在已经基本清空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的校园。阳光依旧明媚,但他的心境已经与一周前截然不同。从一个边缘化的"疯子物理学家",到一个引发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争议性科学家,这个转变来得如此迅速。
解聘通知的五种送达方式,最终都变成了他理论传播的渠道。有时候,排斥和阻力恰恰是最好的催化剂。
"不论未来如何,"李默自言自语道,"至少道路不再孤独。"
他接到张磊的信息:"戴维森教授发来最新实验数据,他们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咱们团队晚上七点视频会议?"
李默微笑着回复:"当然,是时候规划下一步了。"
他最后看了一眼办公室,关上了灯。无论校方最终是否改变决定,他都已经迈出了独立研究的第一步。真相的追寻不会因制度的桎梏而停止,这或许正是科学精神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