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重大突破,"林小雨兴奋地说,"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你的情绪波动或者随意的想法都可能引起物质变化,那么控制能力就变得更为重要。"
李默点点头,额头冒出细密的汗珠:"我需要重新训练自己的思维纪律性。这种无意识的能力泄漏可能带来无法预测的后果。"
-----
接下来的几天,李默专门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来测试和理解这种新现象。团队将其命名为"思维反响效应"——思维在量子信息场中产生的直接反馈。
在张磊的建议下,他们首先测试了距离和物质复杂度对这种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距离确实是个限制因素——李默能轻易改变身边五米范围内的简单物质,但距离增加或物质复杂度提高时,效果迅速减弱。
林小雨则带领李默尝试各种冥想和注意力管理技术,帮助他建立思维屏障,防止情绪波动导致的意外变化。这些练习逐渐显效,李默开始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泄漏"。
一个早晨,玛丽亚·科斯塔拜访了实验室,对这个新发现表现出极大兴趣。
"从量子计算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异常强大,"她说,"你本质上创造了一个直觉型的量子编程接口,绕过了所有中间步骤,直接从思维到结果。这像是。。。量子计算的终极用户界面。"
"问题是它太不稳定,"李默解释,"有时我只需要一个轻微的念头,而其他时候即使专注思考也没有效果。我还无法确定具体的触发条件。"
"也许情绪强度是关键变量,"玛丽亚建议,"量子计算中,我们知道纠缠状态对外部干扰极为敏感。你的情绪可能像一种'量子放大器',增强或削弱你与量子场的连接强度。"
这给了李默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接下来的实验中,他开始记录并分析自己的情绪状态与能力效果之间的关系。数据很快显示出一个清晰模式:积极的专注状态产生最稳定的效果,而焦虑、疲惫或分心则导致能力减弱或完全无效。
与此同时,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开始显现——随着李默对这种能力的练习和适应,影响范围正在稳步扩大。最初仅限于五米的影响半径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十米。
"这可能会持续扩大,"林小雨在一次团队会议上指出,"我们需要考虑控制措施。"
李默同意这一观点:"如果范围继续扩大,我可能需要更强大的思维屏障技术,甚至考虑某种物理隔离措施。"
-----
一个星期后,当李默和玛丽亚在实验室讨论量子信息场操作语言的进展时,一个意外事件进一步凸显了问题的紧迫性。
他们正在争论一个技术细节,李默感到一阵挫折,不经意地想到"如果有数据能证明我的观点就好了"。就在那一刻,实验室的主计算机屏幕突然闪烁,显示出一组全新的数据图表——恰好支持李默的论点。
两人都惊呆了。
"这。。。是你做的?"玛丽亚盯着屏幕。
李默点点头,脸色发白:"我只是想到需要这些数据。我没有刻意尝试创造它们。"
"那这些数据是真实的吗?还是只是你想象的投影?"
这是个关键问题。李默走向计算机,仔细检查数据的来源和结构。经过一个小时的分析,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
"这些是真实数据,"他最终说,"但不是凭空创造的。系统从我们已有的实验结果中提取了相关参数,然后按照我潜意识中的理论模型重新组织和计算了它们。它。。。它基本上执行了一个我只在脑海中构思但从未编程的数据分析任务。"
玛丽亚沉默良久,然后缓缓说道:"我们需要立即通知维尔斯。你的能力正在跨越数字和物理领域的边界,这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
当天下午,维尔斯召集了一个紧急会议,包括李默团队、玛丽亚的量子计算组、以及研究所的安全专家。会议室中充满了紧张气氛。
"根据你们的报告,"维尔斯开门见山,"李默现在能够在不经过任何设备或编程的情况下,直接用思维影响物质和数字系统?"
"是的,"李默确认,"而且这种能力似乎正在变得更加自发和强大。问题是,我目前无法完全控制它,特别是当我处于情绪波动状态时。"
安全专家详尔曼博士提出了严峻的问题:"如果你的无意识念头能够改变周围的物质或系统,那么在极端情况下,理论上是否可能导致危险变化?比如,如果你在愤怒时不小心想象了某种破坏性场景?"
房间里的气氛变得更加沉重。李默不得不承认这种可能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立即采取预防措施,"他说,"我已经在和林小雨一起开发思维控制技术,但我们可能还需要物理隔离措施作为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