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神奇了,"玛丽亚惊叹道,"系统确实在记录量子信息场的波动,而且与李博士的脑电波有明显的相关性。"
第一阶段测试成功后,李默进入第二阶段——尝试修改共振腔中一个小铜块的导电性。这是他之前多次成功的简单测试。
他集中精力,通过意识接口将自己的感知延伸到铜块,"看见"了其中的量子信息结构,然后尝试进行修改。这一次,设备不仅记录了整个过程,还实时显示了铜块导电性的变化——准确地增加了30%,正如李默计划的那样。
"数据确认,铜块导电性提高了30。2%,"张磊宣布,引起实验室内一阵惊叹,"持续时间是。。。8分钟12秒,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比我之前的记录长了将近一分钟,"李默摘下头盔,"看来设备确实增强了效果。"
维尔斯看起来异常振奋:"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你们不仅证明了量子信息场的存在,还证明了意识可以与之交互并影响物质属性。"
林小雨一直在分析数据,此时插话道:"最令人惊讶的是过程的清晰度。之前我们只能通过李默的描述和间接测量来了解这个过程,现在我们有了完整的数据记录。这为建立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测试更为复杂,李默尝试同时修改多个相关参数,创造一个在常温下保持液态的金属合金。这需要协调改变熔点、分子间作用力和能量状态等多个属性。
测试持续了二十分钟,李默额头渗出汗珠,但最终成功了——合金保持液态长达四十分钟,远超以往任何记录。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被完整记录,为量子信息场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支持。
测试结束后,团队成员兴奋地讨论着结果。维尔斯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也表现出极大兴趣,特别是玛丽亚,她提出了一系列深入的问题,并建议一些可能的理论解释。
"这仅仅是开始,"李默在讨论中说,"有了这套设备,我们可以系统地研究量子信息场的规律,完善理论框架,甚至开发新的应用。"
------
实验成功后的第三天,李默在办公室整理数据,林小雨敲门进来。
"李默,我有个想法,"她坐下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基础设备和初步数据,但缺少一个理论与实验结合的系统性框架。"
"你指的是什么?"
"我认为我们需要创建一个'量子信息场操作手册',"林小雨解释,"不仅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还包括理论基础、操作规范和可能的应用方向。这将帮助我们系统化研究,也为将来的团队扩展做准备。"
李默思考片刻,点头表示赞同:"这是个好主意。可以从三个维度构建: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和应用探索。"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开始系统整理研究成果。张磊负责建立物质样本数据库,记录不同物质在量子信息场中的特征;林小雨负责理论体系构建,将量子信息场理论与实验结果对接;李默则专注于设备优化和新实验设计。
一个月后,他们完成了第一版《量子信息场操作手册》。手册详细描述了量子信息场的基本特性、观测方法、操控技术和安全规范,还包括初步的应用设想,如材料科学、能量转换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潜在突破。
"这比我预想的更全面,"维尔斯翻阅手册后评价道,"尤其是应用部分,显示了这一理论的广阔前景。"
"我们现在的关键任务是持续改进设备精度,"李默解释,"目前的系统虽然有效,但仍有提升空间。我想开发第二代量子信息场交互系统,重点提高三个方面:感知范围、操控精度和能量效率。"
林小雨补充道:"同时,我们需要扩大实验样本范围,测试更多类型的物质,特别是复杂分子和生物材料。这些可能展示出完全不同的量子信息特性。"
维尔斯表示全力支持,并提出可以邀请研究所内其他领域的专家参与合作,扩展研究视角。
------
量子信息场实验设备的成功构建引发了研究所内部的广泛关注。最初的怀疑和好奇逐渐转变为认真的学术兴趣。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前来参观并提出合作建议。
其中,玛丽亚·科斯塔对李默的研究表现出特别浓厚的兴趣。作为量子计算专家,她看到了量子信息场理论在量子算法优化方面的潜力。
"传统量子计算受限于退相干问题,"她在一次讨论中解释,"但如果能应用你的量子信息场操控技术,可能延长量子态的稳定性,甚至创造全新的量子算法范式。"
这种跨学科合作正是维尔斯研究所鼓励的。很快,李默团队与玛丽亚的量子计算小组启动了联合项目,探索量子信息场在计算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