驮满货物的牛车在青石板上嘎吱吱的响,正当午的太阳照的车上两人睁不开眼。
苏念抹了把额头的汗,她和大哥已经在县城转了三圈,却连一个纸坊招牌角都没见着。
方才买完粮种后苏念说要找纸坊,苏承文没有多问,四妹有自己的主意,他只管驾好车、守好粮种即可。
可没想到纸坊竟这么难找。
“这位阿叔,劳烦问一声,造纸的作坊往哪儿走?”苏念跳下车拦住个挑担卖炊饼的老汉。
“造纸的?”老汉撂下担子擦汗,“早些年倒是有家李记纸坊,去年被谢家。。。。。。”
话没说完,街角突然传来“哐当”一声。抬头看去,只见两个伙计正往簇新的门楣上挂匾额,“墨香书坊”四个漆金大字在阳光下直晃眼。
“当心些!”掌柜模样的中年人急得直跺脚,“这可是海南黄花梨!”
苏念眼睛一亮。
她对老汉道了谢,走到中年人面前福身:“掌柜的安好,请问贵店的书册是从哪家纸坊进的?”
周掌柜警惕地打量她:“姑娘问这作甚?”
“我想给纸坊供些制纸的原料。”她露出诚恳的笑,“碎布头、旧衣服这些。。。”
里屋突然跑出个满头大汗的伙计:“掌柜的,这些书该怎么摆啊?”
“这。。。”周掌柜揪着山羊胡,“按书册大小摞起来便是。。。”
“这样不成。”苏念探进半个身子,瞧见满地散乱的书箱,“若不嫌弃,我倒有个法子。”
她想起现代图书馆里的分类法:“按用途分门别类,找起来更方便。”
“经史子集各占一隅,门口摆些时兴的话本招揽客人。”
“您把这雕花架朝南摆,日头照在书脊烫金字上,过路的行人都能瞧见。”
周掌柜将信将疑:“姑娘说得在理!只是这分法。。。”
苏念有点奇怪,她虽未进过书坊,但想来即便在古代,书坊的布置也应当有分类,最起码不至于按大小叠放。
她不过简单提一嘴,可怎么掌柜的竟像是第一次知道一样?
眼前的墨香书坊占地颇大,约是旁边店铺的三倍左右。开这么大一家书坊,掌柜的却不知如何布置?
但这不是她考虑的,见掌柜愿意接话,她忙抓住机会挽起袖子进屋搬书箱。
“您看,《三字经》和《声律启蒙》都是给孩童用的,可以放在矮架上。”
“那里光线好,摆些新到的畅销的话本子。”
内室传来细微的瓷器碰撞声,苏念没留意,继续边说边做,不一会儿已摆好一堆书册。
“墙上挂几幅字画,墙边摆几张桌子,保管读书人进来了就不想走。。。。。。”
周掌柜眼睛越瞪越圆,忙招呼伙计照做。
苏承文把牛车拴好,一起进来帮忙,门口进进出出的伙计很多,倒不用担心粮种丢失。
半个时辰后,书坊已然焕然一新。
周掌柜招呼伙计给苏念和苏承文上茶:“姑娘这布置的法子,倒像是见过大世面的。”
“不过是在家收拾惯了。”苏念含笑应道:“您这些书册的纸张真挺括,不知是哪个纸坊供的货?”
周掌柜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姑娘方才说要找纸坊?”
“正是,能收废旧料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