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狗小说网

乐狗小说网>心灵的力量读后感 > 勤勉君子以自强不息(第2页)

勤勉君子以自强不息(第2页)

天赋如果不和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辛勤的工作联系起来,对于个人和社会就毫无意义。有些人的确天赋不错,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勤能补拙。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很多天资聪慧却疏于劳作的人,只靠想像,期待奇迹会出现,而不是付出劳动去争取,最终还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

在学校里,那些曾被称为“聪明孩子”的学生,常常讥笑同班同学。尽管同学进步很慢,但确有进步,自己却聪明反被聪明误,成绩下降很快。若干年以后,他们没有了当年的自负,同时也失去了生活的信心。这些人被生活抛弃的原因就是不想付出汗水。他们对勤奋和专注极不耐烦,讽刺别人的呆板、迂腐,却想得到显要的位置、轻松的工作和丰厚的报酬。他们鄙视辛劳的汗水,回避让人伤脑筋的生活,更不想承担责任,这些“聪明人”实际上是最大的“失败者”。

准确的判断和执着的精神比天赋更重要。在现代社会里,那些靠天才取得的成绩,同样可以通过勤奋获得;而仅靠勤劳取得的成就,光靠“天才”就无法得到。对于年轻人来说,靠耍小聪明,投机取巧,就想赢得成功是根本下可能的。

罗斯金说:“听到大家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时,我总要问:‘他努力工作吗?’”

即便有过人的才干,如果不采取任何有价值的实际行动,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心灵智慧:如果你觉得自己是个天才,如果你觉得“一切都会顺理成章地得到”,那真是太不幸了。你应该尽快放弃这种错觉,一定要意识到:只有勤奋的工作才会使你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在有助于成功的种种因素中,勤奋工作总是最有效的。

天才出自勤奋

人类的才能,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不能不承认的,但是有一种特殊的才能一般人称之为“天才”。有没有“天才”呢?似乎还有点争论,有点看法的不同。“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一度曾大批“天才”,但其时所批“天才”,似乎与我现在讨论的“天才”不是一回事。根据我六七十年来的观察和思考,有“天才”是否定不了的,特别在音乐和绘画方面。你能说贝多芬、莫扎特不是音乐天才吗?即使不谈“天才”,只谈才能,人与人之间也是相差十分悬殊的。就拿教梵文来说,在同一个班上,一年教下来,学习好的学生能够教学习差的而有余。有的学生就是一辈子也跳不过梵文这个龙门。这情形我在国内外都见到过。

拿做学问来说,天才与勤奋的关系究竟如何呢?有人说:“九十九分勤奋,一分神来(属于天才的范畴)。”我认为,这个百分比应该纠正一下。七八十分的勤奋,二三十分的天才(才能),我觉得更符合实际一点。我丝毫也没有贬低勤奋的意思。无论干哪一行的,没有勤奋,一事无成。我只是感到,如果没有才能而只靠勤奋,一个人发展的极限是有限度的。

现在,我来谈一谈天才、勤奋与机遇的关系问题。我记得六十多年前在清华大学读西洋文学时,读过一首英国诗人ThomasCray的诗,题目大概是叫《乡村墓地哀歌(Elesy)》。诗的内容,时隔半个多世纪,全都忘了,只有一句还记得:“在墓地埋着可能有莎士比亚。”意思是指,有莎士比亚天才的人,老死穷乡僻壤间。换句话说,他没有得到“机遇”,天才白白浪费了。上面讲的可能有张冠李戴的可能;如果有的话,请大家原谅。

总之,我认为,“机遇”(在一般人嘴里可能叫做“命运”)是无法否认的。一个人一辈子做事,读书,不管是干什么,其中都有“机遇”的成分。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如果“机遇”不垂青,我至今还恐怕是一个识字不多的贫农,也许早已离开了世界。我不是“王半仙”或“张铁嘴”,我不会算卦、相面,我不想来解释这一个“机遇”问题,那是超出我的能力的事。

成功者永不言弃

每一名能被送到医院的患者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辛。17岁的马志成是不幸中的幸运儿。地震发生当天,家住彭州市银广沟的他跟随家人到汶川走亲戚,在亲戚家中,灾难发生了。马志成所在的房屋整个坍塌,坐在堂屋靠里的他在跑到房梁处时,被压在了梁下。跑出房屋的亲人发现,他被埋在了废墟中。

亲人们的呼喊很快引来了劫后余生的人们,惊恐之中,人们迅速开始用手刨挖,据说天上当时下着暴雨,马志成亲戚家的房屋在山脚下,刚挖开一点,山上的泥沙就不断被雨水冲刷下来。人们在雨中挖了30多个小时,雨越下越大,随时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救援者不得不强行将马志成的亲人拖离现场。

5个小时后,雨水渐弱,人们再次返回现场,却惊讶地发现——马志成已经自己爬出了废墟,躺在了泥水中。据马志成自己说,被掩埋后,房梁虽然压住了他,但形成了一个小空间,他能够活动手臂,也能摸到全身的各部位。在等待了几个小时后,他开始一点点朝一个方向挖掘,一直不断地用手挖,最后竟然爬了出来。在爬出来的那一刻,他感觉再也没有了力气,只有躺在地上等待救援。事后估算,马志成在黑暗中自己用手至少挖掘了30多个小时。

马志成出来时,武警官兵已经徒步翻山越岭赶到了汶川。当地已经没有条件对马志成进行医疗救治,人们决定将他抬到就近有条件的地方治疗。沿途53名官兵接力,经过两天两夜不间断地奔跑,期间又经历了数次余震,马志成终于被抬了出来,送到了最近的一个医院,最后被送到了成都市龙泉驿区航天医院。

看着马志成,很多医护人员都流泪了,面对每一个被送来的患者我们都不能不动容,必须全力以赴救助他们。

丘吉尔一生最精彩的演讲,也是他最后的一次演讲。在剑桥大学的一次毕业典礼上,整个会堂有上万个学生,他们正在等候丘吉尔的出现。正在这时,丘吉尔在他的随从陪同下走进了会场并慢慢的走向讲台,他脱下他的大衣交给随从,然后又摘下了帽子,默默的注视所有的听众,过了一分钟后,丘吉尔说了一句话:"Nevergiveup!”(永不放弃)丘吉尔说完后穿上了大衣,带上了帽子离开了会场。这时整个会场鸦雀无声,一分钟后,掌声雷动。永不放弃!永不放弃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是:永不放弃,第二原则是当你想放弃时回头看第一个原则:永不放弃!成功者与失败者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是失败者走了九十九步,而成功者走了一百步。失败者跌下去的次数比成功者多一次,成功者站起来的次数比失败者多一次。当你走了一千步时,也有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却往往躲在拐角弯后面,除非你拐了弯,否则你永远不可能成功。

现实工作之中,往往有许多人对失败的结论下得太早,当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对自己的工作产生了怀疑,甚至半途而废,那前面的努力就白费了。惟有经得起风雨及种种考验的人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此,如果不到最后关头就决不言放弃,永远相信: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

我们每一个人活着注定是要成功的,既然注定要成功,那么我们就应该学会永不放弃,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要因为心中有些许的遗憾而心灰意冷,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生活、对自己失去信心。

我以为,奥运给予我们的震撼,不仅是赛场上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蓬勃的力量,高超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那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在奥运的舞台上,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每一枚奖牌,都是运动员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而使人们跨过障碍,夺取胜利的动力,来自一颗永不言弃的心。

曾经在书上看到过:奥运会历史上首位百米女飞人,美国短跑运动员伊丽莎白·鲁宾逊在一次飞机事故中眼中受伤。脑震荡,一条腿折断,手骨骨折,使她彻底告别了百米赛场。但伊丽莎白·鲁宾逊没有想伤病低头。经过两年的休养,她奇迹般地重返赛场,并与队友一起夺过4*100米接力的金牌。遭受那么大的磨难,伊丽莎白·鲁宾逊都没有放弃,那是因为在她心中,有一股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

当然,永不言弃的人并不一定都能赢得奖牌,但他的精神定会让人铭记。在百余年的奥运历史中,就有这样一个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的运动员——约翰·史蒂芬·阿赫瓦里。在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最后一日的42公里的195米马拉松比赛中,两届奥运会金牌得主阿贝贝·比基拉在跑到17公里时,因伤退出了比赛;冠军最终被他的同胞奥尔德以一个平常的成绩赢得。人们以这场比赛将平淡收场,谁知在4个小时后,感人的一幕发生了——一位身披36好运动服的运动员仍受着膝盖受伤,肩部脱臼的痛苦,一瘸一拐地步入了会场终点,她就是坦桑尼亚选手阿赫瓦里。这时,所有的观众都站起来了,激动地为这位无冕英雄鼓掌。“我的祖国把我从7000英里外送到这里,不是让我开始比赛,而是让我完成比赛的。”这句经典名言,完美地诠释了“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

奥运的举办地经常在变,奥运的比赛项目也经常在变,但“永不言弃”的奥运精神不会改变——唯有这份精神,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无价之宝,才是完美真正要迎接并应永远铭记在心的精神瑰宝!

自强的关键

自强的核心是图强。如果没有“回狂澜于既倒,支大厦于将倾”的宏志,自强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舟,完全失却了它的意义。所以有一句流传很广的俗话:“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说的就是要人们确立人生的图强意识。

人生一世,虽说只有几十年,说长不长,但说短也不短。这几十年应该怎么渡过,总得定个目标吧。不但要定个目标,而且还要踏踏实实地付诸行动,以显现它的价值。这虽然是一个古老而又迂腐的话题,但是直到今天,这个话题所包含的意义,仍然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发掘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努力的过程。《周易。乾》上有一句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所说的不息,我认为指的就是实践和努力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目标终究还是目标,是不会结出果实来的。所谓的自强,归根到底还是一句空话。所以说,我们不仅要看准人生的目标,还要显现人生的价值,这也许正是自强的意义所在。

还在上小学的时候,记得老师给我们出的作文题当中,就有一篇是《我的志愿》,想不到这个题目仍然被现在的许多老师所采用。而同学们的回答竟也大同小异,有说要当医生的,有说要当工程师的,总之要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我们对人生目标最初的选择。然而,最终能够实现这个目标,或者超过这个目标,并显现其价值的,也不过十之一二。并不是人的天分有多大差别,而是其后自我努力的程度不同罢了。实际上,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所痛下的决心又何止十次二十次,但终于坚持不下来。这又应了老聃的一句话:“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一个能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得上自强,不过还算不上真正的强,真正的强还在于“不息”。因为一般来说,我们给自己所定的目标都是比较高的,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难免会有失败和挫折,甚至是多次的失败和挫折,只有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仍然保持著不达目标不甘休的奋斗精神,真正做到“自强”而“不息”,才能终成大器,这是极难达到的境界。

因此,归纳起来要真正做到自强,必须有三个条件。一是要自觉,做任何事情,尤其是要实现自我的目标,只有自觉,才能主动,只有主动,才思进取。二是要勤奋。有了勤奋,才不会满足,只有不满足,才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三是要有毅力。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克服困难的过程,没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只会半途而废。没有这三条,自强终究是一句空话。

自强所针对的目标应该有科学性和可行性。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好胜心特别强,遇事容易冲动,典型的如“大家都不做,我做。”或者“别人不敢干,我干。”以为这就是自强。对于前者,如果是一件公益事,由于费时费力,甚至吃力未必讨好,你去做了自然值得称赞。但是有些事情,就要持慎重态度。因为大家都不敢干,肯定有不敢的理由。虽然这些理由不一定就十分的充分,但也要经过认真的分析,并在思想和物质两方面做了准备以后再考虑去干,否则就很可能铸成大错。这就是好胜心和自强的区别。至于过去有些人当成口号来喊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五年超英,十年超美”之类,那更是和自强不相干,昏话而已。

富贵无凭,勤奋是路

有这样一个等式:成功=机遇+勤奋+社会关系,如果机遇和社会关系的数值很小的话,那么勤奋必将需要更大的数值。我们常说“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许多老板心目中最理想的员工,不是最聪明、最能干的员工,而是最勤奋的员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