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越部落的强大,首先便是人数多于闽越部落。
达到千人规模的闽越部落十分罕见,但达到千人的扬越部落却不在少数。
其次,扬越部落的青壮比闽越部落的青壮更加骁勇好斗。
最后,扬越部落喜欢彼此联姻,早已形成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
倘若强行收服某个扬越部落,极其容易引起连锁反应,导致周边的扬越部落对王师群起而攻之。
正因如此,姬宫湦向虎啸军传达的军令,并稳中求进更加保守,变成稳步第一。
坚持用商议的方式收服扬越部落,如果商议失败,那便耐心等待,一定不能率先动用武力,避免激化其他越族部落。
至于何时能彻底收服扬越所有部落,其实并没有那么紧急。
毕竟前世史书中,开发江水以南,耗时数以千年为计算单位,最终才逐渐成型。
如今顶多算开垦前期,焚烧山林制作木炭,猎杀野兽获取皮肉,围堵溪水捕捞鱼虾,平整沟壑开辟农庄,疏浚泥沼修筑田地等等。
每一项均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与物力,纵使大周帝国人口已经突破一千二百万,整体依旧处于地广人稀的状态,根本没有往南拓荒的内在驱动力。
姬宫湦保留前世记忆,自然深知开垦江水以南的重要性。
但是对西周末年的华夏百姓而言,江水以南绝大部分为原始丛林,面对遍地的蛇虫鼠蚁与瘴气病毒,就算继续降低租赋,也不会多少人愿意迁往江水以南定居。
在此之前,姬宫湦只能采取多重优待措施,激励中原新国人迁往江水以南。
包括但不限于三年五载扶持期、每对夫妻额外资助百斤肉干、每名孩童奖励三百斤粮食、半价购买牲畜羽禽等。
然而,即便措施如此优渥,主动迁往江水以南者,依旧寥寥无几。
姬宫湦经过慎重考虑,召集内廷六府及九公十三卿商讨,最终决定将迁往江水以南的优待措施进行整体优化。
核心要点,便是在江水以南推行综合性农场。
以往的新国人之策中,农庄通常为百亩,草场则是千亩,根据北方的开垦程度,已经足够养活普通的家庭。
但是,江水以南的实际情况与北方却天差地别。
由于丛林树木茂密,沼泽水网密布,越族农耕技术极其落后,渔猎仍然是主要的生存手段。
所以江水以南的土地,绝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真正的开垦,属于十分贫瘠的荒野。
再加上气候较为湿热,杂草灌木经常野蛮生长,病虫害更是此起彼伏。
无论是百亩农庄,亦或千亩草场,其产出根本无法养活普通家庭。
为激励更多人迁往江水以南,并且能够在江水以南长期定居,姬宫湦结合前世记忆,特别制定更适合江水以南的综合性农场。
所谓综合性农场,即根据江水以南的地形特点,不再限定具体面积,灵活规划功能分区的农场。
丘陵地带,便以山间平地为核心,将四周山丘一并划入综合性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