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u0000生命本身是一个无常的东西,它不因人的感情和意志而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生和死,有时真的就在一线之间。在这一线之间,人要做的就是以洒脱而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因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以洒脱对待死生
据说庄子妻子死的时候,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正蹲着“鼓盆而歌”,惠子便责难他说:“相住一起这么久了,她为你生儿育女,现在老而身死,不哭也罢了,还要敲着盆子唱歌。这岂不太过分了吗?”对惠子的质问,庄子回答道:“你说得不对。当她刚死的时候,我何尝不悲叹!可是我经过仔细省察以后,便明白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人家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对于性命的道理是太不通达了,所以不去哭她。”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面对如此的自然变化,人不应该将自己的主观情感强加于其中。至于那些为了某种礼制的需要而强使自己悲痛,不想哭而哭,更是从根本上背离了人的真性。而且庄子还不相信死后的世界,也反对厚葬。有一段记载:
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学生想厚葬他。庄子却说:
“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为我陪葬的玉石珠宝,世上万物都是上天送给我的东西,我的葬礼还不够吗?何必要那些!”
学生说:“我怕乌鸦吃你呀!”
庄子说:“露天让乌鸦吃,土埋让蚂蚁咬,要从乌鸦嘴里抢来送给蚂蚁,岂非太不公平了吗?”
哲学箴言:从上则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庄子除了想叫我们看清生死,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死之外,还强调要自然、率真。死生是个自然的过程,对待死生要有旷达洒脱的态度,更要有真态度。
痛快而活,宿命而死
死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我国明代著名学者袁宏道对于死亡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袁宏道,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湖广公安?穴今湖北省公安县?雪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训”,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这有如现代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只要人还活着,死就是可能性。不死是不可能的。
所以,依他之见,了悟生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据说他曾患呕血之病,担心必死,便给自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有人在家里藏一笔钱,怕贼偷走,整日提心吊胆,频频查看。有一天携带着远行,回来发现,钱已不知丢失在途中何处了。自己总担心死于呕血,而其实迟早要生个什么病死去,岂不和此人一样可笑?芽这么一想,就宽心了。
哲学箴言:既然死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如何都没有不死的灵药,何不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呢?
人生孰无死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佛经上说:“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灭;大海虽渊旷,时至还枯竭;日月虽明朗,不久即西没。”这首偈说明佛陀所看到的生命是无常变灭,无穷无尽的,如同江河之水滚滚不断,是刹那不停地变化着。死亡是无法逃避的,但是如《大佛顶首楞严经》中所说:“始终相成,生灭相继,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人类是因生有死,死而又生,生而复死,死而再生,如同圆形之火轮一样,旋转不息,难办始终。佛教对生死的看法,如同春去秋来,日升月坠那样,是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当释尊在王舍城的灵鹫山对众人说法时,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夫人惟一的儿子死了。虽然儿子已埋葬多日,但是她仍然整日以泪洗面,悲伤不已。
“儿子是我惟一的寄托,惟一的依靠。他离我而去,我再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不如跟他一块去吧!”
她心里这样想着,连续四五天都茶饭不思。
释尊听说了这件事,立刻带着五百位修行者赶到墓地来。
老夫人看见释尊。忙向前施礼。
释尊满怀慈悲地问道:“老人家你在这里做什么呢?芽”
“独生儿子弃我而去,但是,我对他的爱心却愈来愈炽烈,我总想自己也跟儿子一块离开人世算了。”老夫人伤心地说。
“宁愿自己死去,也要让儿子活着,你是这样想的吗?”释尊说。
“佛陀啊,您认为能做得到吗?芽”老夫人高声问佛,满怀希望地说。
只听释尊静静地回答:“你给我拿火来,我就运用法力,让你的儿子复活。不过,这个火必须来自未曾有过死人的家庭,否则,我作了法也没有效果。”
老夫人赶紧去找火,她站在街头,逢人就问:“府上曾经死过人吗?芽”
“自从老祖宗以来,哪有不曾死过人的呢?”大家回答她。
老夫人一连访问过几十户人家,所需要的火始终无法到手。她终于无奈失望地回到释尊的面前说:“我出去找火了,就是找不到没有死过人的家庭,只能空手而归。”
“原来如此。自从开天辟地以来,没有不死的人。因此,现在活着的人,要好好地活下去,而你却想跟着儿子一块死,这不是执迷不悟吗?芽”
老夫人被释尊开导以后,如梦初醒,不再想寻死,从此专心念佛。
我们不必像老夫人那样专心念佛,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生死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不管是自身,还是亲人的死亡。也许至亲的离去比自己的身亡更让人悲痛,但是我们能做的就是更好地活着。洞察生死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我国古代后唐时期有这样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