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什么?是一种角度的选择,如果你把握好了,你就会很快乐。如果你不能把握,你就无法从生活中体验乐趣。假如你被生活所累,而无法自脱,你会感到生活很无奈和暗淡。生活本身无罪,关键在于你的操作。一切都操控在你的掌中。你想怎样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伊壁鸠鲁的快乐
阿拉伯传说中有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某点他们吵架了,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觉得受辱,一言不语,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到到了沃野,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巴掌的那位差点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小剑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一旁好奇的朋友问他?熏为什么我打了你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芽另一个笑着回答说?押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熏要写在易忘的地方?熏风会负责抹去它?熏相反的,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熏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抹灭它。
朋友相处,伤害往往是无心的,帮助却是真心的,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对你真心的帮助,当发现这世上你有很多真心的朋友,这些朋友才能给你的内心带来真正的快乐。伊壁鸠鲁认为,最可靠的快乐就是友谊。因为没有友谊我们就不能安然无损地生活,也不能快乐地生活。在他眼里,友谊与快乐是分不开的,所以也就必须培养友谊,珍惜友谊。伊壁鸠鲁成了快乐主义的代名词。他说:“快乐是幸福生活的起点和目标,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因此,一切善的根源都是身体五官的快乐,哪怕是智慧与文化也必须推源于此。”也因此,伊壁鸠鲁的哲学乃是一种刻意追求幸福生活的实践体系。但是,这位哲学家对快乐的实际爱好却并不像一般人想像的那样,伊壁鸠鲁不喝酒,一顿饭只有面包,蔬菜和一把橄榄,如果有一个朋友送给他一罐奶酪,他就会感觉像饱餐了一顿盛宴一般。他觉得“如何才能快乐”,如果不提钱的话根本就不是个难题。
他语出惊人提出的快乐清单,对于缺少钱财的人来说并不昂贵:
1?郾友谊
凡智慧所能提供的助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中,友谊远超过一切。他说:除非有人看见我们存在,我们是不存在的;在有人能懂得我们的话之前,我们说什么都没有意义;而经常有朋友围绕身旁,我们才能确认自我;朋友知我们,关心我们,构成一种力量,唤起我们于麻木不仁之中。大多数的人追求财富的欲望不一定单纯出自对奢侈生活的渴望,更重要的动机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和善待,大多数的人追求财富最大的目的可能就是要获得别人的尊重和关注,否则外人就会对我们视而不见。
2?郾自由
伊壁鸠鲁的信徒们用简朴的生活换取了独立自由的生活,他们的钱少了,但从此不再需要听从那些令人厌恶的上级指示了。生活简朴并不影响朋友们感到自己是有地位的人,不以物质标准衡量自己,就钱财而言,没有什么需要证明自己的。
3?郾思想
很少有比思想更好的医治焦虑的良方了。把我们的焦虑写下来或者说出来,其主要内容的实质就显露出来了,了解实质之后,我们即便不能消除那问题本身,也可以退而求其次,消除使问题严重化的迷茫,错位,惊愕等那些特点。
哲学箴言:伊壁鸠鲁立论的关键在于我们只有钱而没有朋友、自由和经过剖析的生活,我们决不可能真正快乐。如果我们有了这些,只缺财富,我们决不会不快乐。我们会快乐吗?我们欣赏这样一句话:快乐可能来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在金钱方面。
快乐操纵在自己手里
当年格兰特总统问一位哲学家斯蒂尔:“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呢?”斯蒂尔的回答出乎格兰特总统的意外,他说:“能这么想,也能这么做的人,就是最快乐与最幸福的人。”人生就是一种选择,人的快乐与否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想不快乐,那你尽可以这样思想。
林肯说:人们都是自己想要怎么快乐就能怎么快乐。我们的烦恼几乎毫无例外是属于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其实不仅是快乐,人生中的成功、友善、博爱无一不是你选择的结果,你想获得幸福的生活,你就必须在潜意识里种下幸福的思想,它就能帮助你收获幸福的人生。而选择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那就是看问题的角度。
如果你能换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它就会是你心中所期待的那个美好的念头和影像,但它又不仅仅只是一种影像,它会是你审核生活的标准,它会带你走进生活的另一端,而绝不是仅仅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所以无论哪一件事情都取决于人们心中的概念和人生的态度。换个角度生活会更有阳光,充满活力。正如大作家契诃夫说过的:“生活是美好的,应该这样度过,如果有火柴在你口袋里燃烧起来,你应该感到快乐,因为幸亏不是火药库;如果有荆棘刺进你手里,你也应该感到快乐,因为还好不是扎进眼里;如果你站在悬崖上不慎把手镯掉下山崖,你更应该感到快乐,因为幸好不是你人掉下去;如果有亲戚找上门来不需要厌烦,你更应该快乐地跳起来,因为不是警察找上门来;如果你的妻子背叛你,你更应该高兴地蹦起来,因为幸好不是背叛国家和民族……”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去挖掘,不要唉声叹气,不要抱怨命运不公,更不要责备上天不赐予,假如你能够换一个角度去思索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因此很多问题,我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多替别人着想,也许就不会有太多的冲突和隔阂。你站在他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他想一下,所有的问题也许就能解决了。故此,王子有王子的快乐,平民有平民的快乐,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快乐,快乐只在一瞬间,那一瞬间你的观念转变过来了,你就会很快乐很幸福。在茫茫沙漠中,极度干渴的情况下,你得到了一杯甘泉,这就是无限的快乐;在饥渴难当之时,人们施与你一餐残饭,你感到这是生命中的最大快乐,你会永生难忘;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有人向你伸出援手,这不也是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吗?
一位作家说过:“幸福似乎主要是一种内心快乐的状态。不过,它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非常强烈和深刻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此时此刻会由衷地觉得活着是多么有意思,人生是多么的美好。正是这样,幸福的体验是最直接地包含着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肯定评价。感到幸福,也就是感到自己的生命意义得到了实现。不管拥有这种体验的时间多么短暂,这种体验却总是指向整个一生的,所包含的是对生命意义的总体评价。”因此,你的生命中的幸福是什么样的状态?你对生命的理解又是什么?难道幸福快乐只仅仅是丰厚的物质享受吗?内心的感受才是你体验快乐幸福的当下知觉。
哲学箴言:快乐是什么?是一种角度的选择,如果你把握好了,你就会很快乐。如果你不能把握,你就无法从生活中体验乐趣。假如你被生活所累,而无法自脱,你会感到生活很无奈和暗淡。生活本身无罪,在于你的操作,你使它快乐它就快乐,你不想让它快乐它就变得阴暗。一切操控在你手里。你想怎样选择,你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常怀一颗欢喜心
常听人说,“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实际情况却常常相反:“心想难以事成”,“不如意事常有八九”。喜怒哀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不加以调节,让不良情绪长期左右自己,就会有损于健康,甚至使人失去生活的信心。现代心理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和人体的生理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引发各种疾病。俗话说:“吃饭欢乐,胜似吃药。”说的就是良好的情绪能促进食欲,有利于消化。心不爽,则气不顺;气不顺,则病易生。难怪有的生理学家把情绪称为“生命的指挥棒”、“健康的寒暑表”。许多医学专家认为,良好的情绪本身就是良医,人体85%的疾病可以自我控制,只要心情愉快,神经松弛,余下的15%也不全靠医生,病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故而,每个人都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培养自己愉快的心情,调节好自己的情绪,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到仁爱、平静、理智、乐观、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想得开,想得宽,想得远,对名利得失之类,完全采取超然物外的态度,一切顺其自然,处之泰然。把什么风风雨雨、飞短流长,统统置之脑后。对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要拨开迷雾,化忧为喜。因为不管你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如果整日愁眉不展,不但于事无补,反而有损于身心健康。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人生是一串用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一个人如果能乐观地对待不如意的事,自然会烦恼自消,愁肠自解。
哲学箴言:常怀一颗欢喜心,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好的心情与自己结伴而行,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因为情绪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感受和体验,是可以自己支配的。人到晚年,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进入洒脱通达的境界,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就能感受和体会到生命和生活中的无穷乐趣。做到这一点,生命之花一定会大放光彩。
心无所住,顺乎自然
《庄子·人间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经在深夜过渡,摆渡人驾船的技巧实在神妙。我问他:‘驾船可以学习吗?’摆渡人说:‘可以的。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驾船。假如是善于潜水的人,那他不曾见到船也会熟练地驾驶船。’我进而问他怎样学习驾船而他却不再回答我。请问他的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回答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就能学会驾船,这是因为他们习以成性适应于水而处之自然。至于那善于潜水的人不曾见到过船就能熟练地驾驶船,是因为他们眼里的深渊就像是陆地上的小丘,看待船翻犹如车子倒退一样。船的覆没和车的倒退以及各种景象展现在他们眼前却都不能扰乱他们的内心,他们到哪里不从容自得!用瓦器作为赌注的人心地坦然而格外技高,用金属带钩作为赌注的人心存疑惧,用黄金作为赌注的人则头脑发昏内心迷乱。各种赌注的赌博技巧本是一样的,而有所顾惜,那就是以身外之物为重了。大凡对外物看得过重的人其内心世界一定笨拙。”
庄子这篇所说的道理就如每年面对考试时都有人会失常,担心考不上或考不好,因此面临考试时就不能从容面对而考不好了;求职面试时太迫切想要得到某一职位,而导致自己神经紧张或发挥失常,即是心中有所顾惜,过于重视外物,而使内心变得笨拙,所表现的成绩也不如往常。
平时生活中许多事物及表现都足以印证庄子阐述人的心理对事情成败得失的影响,做任何事之前,除了必先对这事情的技能达到熟能生巧之外,并且能做到“心无所住”,以平常心面对它,消除心中的杂念,不受外在成败得失的心理影响,所表现的技艺自然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能将自己投身其中,从中得到事物本身的乐趣和成就。我们要常以“平常心”来自处?面对困境若能如平时?顺乎自然?不必以成功为必然?心不受羁绊?则能泯除“我执”?达到“坐忘”?亦能实现学习老庄思想的目标?自在、快乐的人生。
哲学箴言:一般人心中常有所顾忌?往往因过于重视外物或世俗成败的看法?熏而使心笨拙、生活充满压力而不快乐?如何使心不受牵绊?就应了解老庄所谓“相反相成”、“超越相对”的道理?懂得欣赏“缺陷”也是一种美。
散步的心灵
经营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我们要学会经营,但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如果你用恬淡自然的心态对待人生,那你的人生就如同进入“栀兰之室”,如果你用急功近利的心态对待人生,那你就如同进入“鲍鱼之市”。
一天,哲学家率领诸弟子走在街市上,整个街市车水马龙,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兴隆的景象。
走出一程后,哲学家问弟子:“刚才所看到的商贩中,哪个面带喜悦之色呢?”一个弟子回答道:“我经过的那个鱼肆,买鱼的人很多,主人应接不暇,脸上一直漾着笑容。”弟子的话还没说完,哲学家便摇了摇头,说:“为利欲的心虽喜却不能持久。”
哲学家率众弟子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大片农舍,鸡鸣桑树,犬吠深巷,三三两两的农人穿梭忙碌着。哲学家打发众弟子四散了去。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哲学家又问弟子:“刚才所见到的农人之中,哪个看起来更充实呢?”
一个弟子上前一步,答道:“村东头有个黑脸的农民,家里养着鸡鸭牛马,坡上有几十亩地,他忙乎完家里的事情,又到坡上侍弄田地,一刻也不闲着,始终汗流浃背,这个农民应该是充实的。”哲学家略微沉吟了一阵子,说:“来源于琐碎的充实,最后终归要迷失在琐碎当中,也不是最充实的。”
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前面是一面山坡,坡上是云彩般的羊群。一块巨石上,坐着一位形容枯槁的老者,怀里抱着一杆鞭子,正在向远方眺望。哲学家随即止住了众弟子的脚步,说:“这位老者游目骋怀,是生活的主人。”众弟子面面相觑,心想,一个放羊的老头,可能孤独无依,衣食无着,怎么能是生活的主人呢?哲学家看了看迷惑不解的弟子,朗声道:“难道你们看不到他的心灵在快乐地散步吗?”
哲学箴言:故事里的哲学家是要告诉我们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得有失的,不能一味地沉浸于外面的物象,以暂时的得到为快乐,因暂时的失去而痛心,而应该有一个常驻的自我,以清净之心观外物,从而忘得失、忘毁誉,甚至忘记自己、忘记物我。这样才能有一颗快乐地散步的心灵,才能真正活得充实和快乐。
播种自己的事业和未来
一天,哲学家休谟带众弟子路过一田野。休谟问弟子“你们看这田野里长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