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一个善动脑筋思索的人总能把握住问题,并能解决它,那么,就让我们培养善于思考的习惯吧,那就会使我们受益一生。
标新立异的人会反其道行之
上课时,老师先给学生们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用左手做持钉状,举着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右手做锤钉状。售货员先递过一把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指了指做持钉状的两个手指,这回售货员终于拿对了。
这时,又来了一位盲顾客,他想买一把剪刀,“那位盲人又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买到他要的剪刀呢?”教授问。教授话音刚落,一个学生就抢着回答:“只要伸出两个手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其他同学也纷纷点头一致认同他这一“最简单的方法”。不料,教授却摇摇头。“其实,盲人只要开口说一声就行了。”教授提高嗓门说。
同学们恍然大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记住,一个人进入思维的死角,那么智力就会在常识之下。”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左思右想”,说话时“旁敲侧击”,这就是侧向思维的形式之一。如果我们只是顺着某一思路思考,往往找不到最佳的感觉而始终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让自己走人思维的死角,而导致一些常识性错误的发生。这时可以让思维向左右发散,或逆向推理,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从而促成思维的完善和问题的解决。
逆向思维是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之一。按照常规的思路,有时我们便会缺乏创造性,或是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当你陷入思维的死角不能自拔时,不妨尝试一下逆向思维法,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反其道而行之,开辟新的境界。
标新立异的人必要时改变思路
一家企业为员工提供一次内部训练,按惯例,作为训前调研应该与该公司总经理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这家公司的办公室在一幢豪华写字楼里,落地玻璃门窗,非常气派。交流中,透过总经理办公室的窗子,无意间看到有来访人因不留意,头撞在高大明亮的玻璃大门上。大约过了不到一刻钟,竟然又看到了另外一个客人在刚才同一个地方头撞玻璃。前台接待小姐忍不住笑了,那表情明显的含义是:“这些人也真是的。走起路来,这么大的玻璃居然看不见。眼睛到哪里去了?”其实我们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在这扇门上贴上一根横标志线,或贴一个公司标志图即可。然而,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这里多次出现问题就是没人来解决呢?这一现象背后真正隐含着的是一个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即“修路原则”。
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两次以上同样的差错,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人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同一差错,那一定不是人有问题,而是这条让他们出差错的“路”有问题。此时,人作为问题的管理者,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管人——要求他不要重犯错误,而是修“路”。
如果我们照以前那样的方式思维,你会发现,只要这条路有问题,你不在这里出错,还会有其他人因它而出错,今天没人在这里出差错,明天还会有。比如,有一盆花放在路边某一处,若有两个人路过时,都不小心碰了它一下,现在,正确的反应是:不是这两个人走路不小心,而是这盆花不该放在这里或不该这样摆放。
一般认为,如果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上两跤,他会被人们耻笑为“笨蛋”,如果两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各摔一跤,他们会被人耻笑为两个笨蛋。按照“修路”原则,正确的反应是:是谁修了一条让人这么容易摔跤的路?如何修正这条路,才不至于再让人在这里摔跤?
如果有人重复出错,那一定是“路”有问题,比如,对他训练不够,相关流程不合理,操作太过于复杂,预防措施不严密等。
如果有人干活偷懒,那一定是因为现行的规则即“路”能给他偷懒的机会。
如果有人不求上进,那一定是因为激励措施还不够有力,或至少是你还没找到激励的方法。
如果有人需要别人监督才能做好工作,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设计出一套足以让人们自律的游戏规则。
如果某一环节经常出现扯皮现象,那一定是因为这段“路”上职责划分得不够细致明确。
如果经常出现贪污腐败现象,那一定是“路”给了他们许多犯罪的机会。
标新立异的人敢于创新
老彭是湖南人,那年他从厂子里下岗了。刚开始下岗他接连几天都不敢面对家庭,在外面转悠,吃了没有技能的苦,只好在外面打短工,做过营业员、送过货,自以为是的他又去做过饭店的老板,小吃店、快餐店的老板。与其说是老板,连伙计都养不活。下岗前两年风风雨雨的失败给了他丰富的经验教训。
为了生存还得面对事实,于是老彭选择了祖辈留下的豆腐手艺,干起了人们认为世上三行苦“撑船、打铁、磨豆腐”的行当。这时,他为父亲当年留下的豆腐工具所触动,萌发做湖南豆腐的念头。经过几十个日夜的研制,老彭终于发现了诀窍,成功地以芹菜、芝麻、枸杞作凝固剂原料,制出了绿色环保的“彩色豆腐”。“彩色豆腐”上市后,引起很大反响。从此,老彭开创了自己的事业。
应该说,此次老彭为自己定位准了,通过磨豆腐,不仅解决了养家糊口的问题,而且通过不断地钻研,大家的帮助,社区的爱护,研制出富含营养的彩色豆腐。同时在省里领导的特别关怀下,先后成立彭家豆腐中心,彭家豆腐培训中心、彭家豆腐研发中心。他们街道又帮助其成立了彭家技能培训咨询有限公司,调集更多的下岗工人二次创业,替自己打工,老彭本人也成了创业明星。
老彭的成功,对于其他的下岗职工来说,启迪是非常大的。比起其他的下岗职工,老彭的起点并不高,受到的挫折也不少,他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跟他非常善于学习,吃苦耐劳是分不开的。所以,所有选择二次创业的人,都应该懂得在这样一个变革的年代,不学习根本就无法提升自己这个道理。
二次创业的人,还要敢于创新,在创新中抓住了机会,在创新中创造出了机会,最后的成功也就成了一种必然。
标新立异的人另辟蹊径
陈明,大专毕业后到广东打工,他出来的时间早,又有大专文凭,在任何一个厂里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如今也能混出个一官半职。可是,陈明是个天性不安分的人。在打工的8年多时间里,他就换了不下20个厂。因此,8年里他仍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仔。
那天,明又从东莞市的一家鞋厂辞了工,想再换一个环境。他想,自己换了那么多工作,算得上经验丰富,再找一份应该也不难。
一天上午,他到附近的工业区找工作。他在工业区转了一圈,没找到一家满意的工厂,倒是在那里的市场边上见到有一个门口贴有“转让”字样的小商店。他想,自己在工厂里做了那么多年,早就厌倦了,何不开个小商店呢?
这个转让的小商店,是一个卖日常生活用品的夫妻店,大概有20多平方米。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将这个店,盘了下来。陈明就这样从打工仔变成了一个小老板。于是,他满怀信心地开始经营了。
可是,一个月后,陈明发现这里的生意不那么好,而且几乎是在亏本经营!虽然店里每天都有上百元的营业额,但上交了市场管理费和店铺租金后,就所剩无几了。
陈明静下心来一观察,商店周围的确有很多工厂,但像这样的店铺也是多如牛毛。而且,虽然这店的地理位置不错,但租金也就相对要高一些。陈明越想越苦恼,他明白自己接了一个烂摊子。
陈明心里叫苦不迭,但事已至此,他只好努力将店铺经营下去,希望能有翻身的一天。可是,时间一天天过去,小店的生意仍旧没有什么起色。陈明坐不住,他开始研究卖东西的方法和自己的原因。在去过许多家大超市和大商场后他终于受到了启发,那就是用小商品来做特价促销品。结果还真灵。
陈明,还想出了很多自创的有花样的促销手段,比如,他发现很多到店里来买东西的打工仔和打工妹的胸口上都别着厂牌。看着厂牌上的照片和姓名,他想到了一个姓氏促销。他每天选定一个姓,凡是这个姓氏的消费者,只须用成本价就可以买到它店里的任何商品。
比如,每天早上8点到8点半,米面酱醋和海带、鱿鱼、墨鱼等干菜打折销售,以吸引中午下班休息的打工群体。
经验证明,大商场大超市的营销策划,用在小店里同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陈明知道,他只有继续学习并应用这些营销方法,不断用新的促销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才能树立起小店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同行业中迅速发展起来。
其实,一个巴掌大的小店,确实算不上什么理想之地。对于大多数的小店店主来说,这仅仅是糊口的生意而已。那么,为什么陈明却能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原因就在于他在不停地琢磨生意,积极借鉴大型超市的成功经验,再根据自己店里的实际情况,推出独到的经营招数,并时时求新求变,从而获得了较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