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狗小说网

乐狗小说网>个性养成包括哪些方面 > 第九章 慧于行培养智慧的个性(第3页)

第九章 慧于行培养智慧的个性(第3页)

智慧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在法国一个偏僻的小镇,据传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水泉,常会出现神迹,可以医治各种疾病。有一天,一个拄着拐杖,少了一条腿的退伍军人,一跛一跛地走过镇上的马路,旁边的镇民带着同情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他要向上帝祈求再有一条腿吗?”这一句话被退伍的军人听到了,他转过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向上帝祈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祈求他帮助我,叫我没有一条腿后,也知道如何过日子。”

这个退伍军人的话,启发我们要学习为所失去的感恩,也接纳失去的事实。因为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谏,不管人生的得与失,总是要让自己的生命充满了亮丽与光彩,不再为过去掉泪,努力地活出自己的价值。况且,世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得或失。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的。自古祸福相倚,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马,但因此保全了儿子,是得还是失?西晋张翰,为吃家乡的脍鲈鱼而辞去了高官,是得还是失?费尽心机做了帝王或发了大财的,却没有了健康和好心情,是得还是失?只能说失中有得,得中有失,失即是得,得即是失。不少时候,放弃等于自我解脱,后退一步的“失”,反而会使你得到一片开阔清朗的新天地。再者,从宇宙运行的大尺度看去,不管是宝物还是人,终将毁坏、腐朽,复归天地尘埃,梦想不朽和占有的奢望永远面对着腐朽和失去的尴尬。何必患得患失,焦虑苦恼呢?

范仲淹曾说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非穷达,得失随缘,如天地一沙鸥,通达洒脱,自由翱翔。这才是饱含生命大智慧的境界,我们即使达不到这一境界,起码也可以欣赏向往,并学着以此调整自己的心态,去好好经营现有的生活。

智慧的人拥有清晰的思路

有一个富翁得了重病,已经无药可救,而惟一的独生子此刻又远在异乡。他知道自己死期将近,但又害怕贪婪的仆人侵占财产,便立下了一份令人不解的遗嘱:“我的儿子仅可从财产中先选择一项,其余的皆送给我的仆人。”富翁死后,仆人便欢欢喜喜地拿着遗嘱去寻找主人的儿子。

富翁的儿子看完了遗嘱,想了一想,就对仆人说:“我决定选择一样,就是你。”这样,聪明儿子立刻得到了父亲所有的财产。

读这个故事,我们一定佩服富翁的聪明,他首先是洞察仆人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抓住事物的关键,立了一份看似一无所有却无所遗漏的遗嘱。原因就在于他和他的儿子都把握住了得胜的关键,正如我国古人孙子早就说过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解决了遇到的大困难。另外,还要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儿子思考的举动,如果他不在应答遗嘱前先想一想的话,那么他可能还是会丢弃自己的财产。

情节相似的还有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人问:“如果有两个人掉进了一个大烟囱,其中一个身上满是烟灰,而另一个却很干净,那么他们谁会去洗澡?”

“当然是那个身上脏的人!”另一个人答道。

“错!那个被弄脏的人看到身上干净的人,认为自己一定也是干净的,而干净的人看到身上被弄脏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和他一样脏,所以是干净的人要去洗澡。”

又问第二个问题:“他们后来又掉进了那个大烟囱,情况和上次一样,哪一个会去澡堂?”

“这还用说吗,是那个干净的人!”

“又错了!干净的人上一次洗澡时发现自己并不脏,而那个脏人则明白了干净的人为什么要去洗澡,所以这次脏人去了。”

再问第三个问题:“他们再一次掉进大烟囱,去洗澡的是哪一个?”

“这?是那个脏人。不,是那个干净的人!”

“你还是错了!你见过两个人一起掉进同一个烟囱,结果一个干净、一个脏的事情吗?”

在从事任何事情之前,先想一想事情的原委,而不要被表面的思维定势迷惑,我们才能正确、轻松地处理问题。

智慧的人认准坚持

《伊索寓言》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暴风雨的日子,有一个穷人到富人家讨饭。“滚开!”仆人说,“不要来打搅我们。”穷人说:“只要让我进去,在你们的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花费什么,就让他进去了。这个可怜人,这时请求厨娘给他一个小锅,以便他“煮石头汤喝”。

“石头汤?”厨娘说:“我想看看你怎样用石头做成汤。”于是她就答应了。穷人于是到路上拣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你总得放点盐吧。”厨娘说,她得给他一些盐,后来又给了豌豆,薄荷,香菜。最后,又把能收拾到的碎肉末都放在汤里。

当然,你也许能猜到,这个可怜人后来把石头捞出来扔回路上。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如果这个穷人对仆人说:“行行好吧!请给我一锅肉汤。”会有什么结果呢?因此,伊索在故事结尾处总结道:“坚持下去,方法正确,你就能成功。”但是,所谓方法,并不一定非要很高明,就如故事中的穷人。回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事物呢?也许我们就经常遇到坐火车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就总能够在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的情况下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居然人满为患。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只能在上车时最初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

不管事情看似多么棘手,也许解决的方法只是非常平常的。关键是认准方法之后,要自信、执著,正所谓“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