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大臣是聪明的,他的变通,使舒服与节约两全其美。假如,我们在工作学习之余,能学会变通,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和步骤,便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变通,学会在山穷水尽的时候,转换一下心情,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变通能让我们少一些郁闷,多一些开心,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幸福。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放宽心,别被报复伤了自己
报复的人内心狠毒刻薄,在生活中我们感到有些人很阴气;有些人总令你不寒而栗,想离他(她)远些;有些人你即使想说服自己接受,但感觉始终让你对他(她)充满警惕。原因很简单;正常人无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的人,他们反感这类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其实,报复心重的人有时也想轻松畅快地与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时不时漏出的报复浊气,令人望而生畏。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为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有一种选择:孤独。
有个女孩一直把男朋友像宝贝似地爱着,可是,男朋友却说她的爱让他感到很累,因为,两个人对于爱有不同的理解,女孩认为自己是关注他,男朋友却说她是时时处处地控制着自己。女孩觉得两个相爱的人应该厮守在一起才能更加亲密,男朋友却说两个人要保持一点距离才有神秘感与新鲜感……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女孩百思不得其解,她觉得自己献出了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大的爱,却被断然拒绝了。
翻看任何一个有关报复的案例,我们都会发现,报复是一件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快意恩仇,但是,报复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与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也许没有过激的言行,但是,却会在内心的深处埋藏着对对方的仇恨,虽然由于自制力强没有酿成大祸,但那份埋藏的仇恨却像一匹小兽撕咬着他的心,很苦也很累。仇恨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时候,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来看问题。
世间没有绝对的错与对
同一件事情、同一样东西,因为情境不同、认知不同,就容易产生不同的道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要能够说得出道理来,对和错,又有什么差别呢?
著名的寓言作家伊索,年轻时曾经当过奴隶。
一天,他的主人要他准备一桌最好的酒菜,以款待一些德高望重的哲学家。当菜一盘盘端上来时,主人发现满桌都是动物的舌头,牛舌、猪舌、羊舌、鹿舌……,简直就是一桌舌头大餐。
全桌客人出于礼貌,只敢小声地相互议论,机灵的主人发现宾客们的窃窃私语和怀疑的神色,连忙气急败坏地把伊索叫进来兴师问罪。
主人严厉地斥责说:“我不是叫你准备一桌最好的菜吗?你准备这些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
伊索不慌不忙、谦恭有礼地回答:“在座的贵客都是知识渊博的哲学家,他们高深的学问需要用舌头来阐述。对他们来说,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比舌头更珍贵的东西了。”
哲学家们听了他这番对舌头的吹捧,都不禁转怒为喜,纷纷开怀大笑。
第二天,主人又要伊索准备一桌最不好的菜,招待别的客人。这批客人是主人住在乡下的亲戚,主人一向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狗嘴吐不出象牙,只是一群老土的乡巴佬,只有在逢年过节时,主人才会勉强招待他们来家里吃饭。
宴会开始后,菜一盘盘地端上来,却仍然还是一桌舌头大餐。主人火冒三丈,气冲冲地跑进厨房质问伊索:“你昨天不是说舌头是最好的菜,怎么这会儿又变成了最不好的菜了?”
只见伊索镇静地回答:“祸从口出,舌头会为我们制造灾难,引起别人的不悦,所以它也是最不好的东西。”
主人听了,不禁哑口无言。
尼采曾说:“没有真正的事实,只有诠释。”
我们上学时,老师总讲究标准答案,正是这标准答案束缚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曾经还听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次对学生进行语文测试,问学生“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回答变成“水”的,也有回答变成“泥水”的,都被判为正确。只有一个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结果这个答案被判为“零分”,因为“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不符合“标准答案”。而实际上,这该是一个多么富有想象力和诗意的答案呀。
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我们能够讲出道理来,都是可以理解的。世上每一条名言,都能找到与之相对的名言,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任何道理只有放到一定的环境里才是对的,离开了相应的环境,可能就是谬误了。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跟风,人家考研他就跟着考,人家就业他就跟着找工作,完全不去认真分析自身条件是不是适合。其实,很多事他做可能是正确的,但你做就可能是错误了,因为你不适合。所以,世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我们只能冷静地去做自己认为最正确的事。
别让报复成为脱缰的野马
在生气的结果中,没有比报复更令人悲哀的事了。有的人一直习惯拥有掌控权,突然被迫不再拥有时,这时的生气极有可能走向情绪的极端——生气最激烈的反应——报复。
一个报复者的目标往往很明确,就是伤害别人的身体或情绪,以使自己受到的伤害得到偿还;其结果只有一个,增强自己的怨恨而不是减少生气的程度。“生气——报复——生气”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循环。现代人黄小姐就因报复而伤及无辜。
35岁的黄小姐身体苗条娇小,未婚,是某医院妇产科护士长。90年代的一个晚上,她把一瓶硫酸倒在了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孩子的面部、颈部和四肢被硫酸烧得血肉模糊、肿胀发硬,左眼睑挛缩不能闭合,身体不时地抽搐、痉挛。
一个好端端的黄阿姨为什么残忍到如此不理智?芽一个未婚女护士,何以这样丧尽天良,竟对一个信任自己的无辜孩童下此毒手?芽
原来,黄小姐是以这种疯狂的报复行为发泄内心久久积聚的愤恨,就是一个“情”字,使黄小姐失去全部理智。孩子的父亲王成显,是某干休所医生,曾是黄小姐父亲的负责大夫。几年的就医经历,黄小姐和王成显从认识到相熟,从相熟到以身相许。在一段亲亲密密的关系之后,黄小姐提出想结束这种地下婚姻,与王成显成为正式合法夫妻。王成显是有家室的人,从未想过要另立新家。于是他想与黄小姐结束这种关系。但是藕断丝连,黄小姐还是时时表示自己的爱情。后来王成显的妻子终于知道了这个事实。但王的妻子是个大度之人。没有怪丈夫的变心,却帮丈夫摆脱黄小姐。但是两年之后,妻子的帮忙还是没法帮丈夫摆脱这段情债。王成显对她提出了了结关系的意见。
黄小姐怨怒了。她觉得是夫妻俩人联合起来欺负她。王成显是想让她永远处在情妇的位置上,她一旦提出合法婚姻之事,王就变脸。爱情终于变成怨恨,美好乐事终于在黄小姐心中酿成仇恨,她于是失去了理智,报复使得她伤及无辜。
就某方面而言,报复是表现出你受到伤害和生气感觉的一种举动。但如果你让报复成为脱缰的野马,那么它就会演变成一种生气、报复、更生气的恶性循环。但你可以有所选择,选择用有建设性的方式来表现你的生气,以远离具有破坏性的恶性循环。
也许你不能选择何时要生气,但是你却可以选择要生多大的气、多久的气,以及生气时你要怎么办。
随遇而安也是个好主意
随遇而安,是指能较好地适应周围生活环境,无论有多么大的变化也能入乡随俗,随方就圆。
能随遇而安的人遇上别人级别高、条件好待遇优厚时不眼红;遇上飞扬跋扈者能进能退,会斗争也会保护自己;遇上喜争风吃醋爱占便宜的人能常常尽量容忍,谦让他人;遇上种种不良风气而个人的力量又一时纠正不过来时能适可而止,不生真气,必要时也不妨“闭上一只眼睛”。这种人对自己与自家的一切生活现状始终知足与常乐,好到天天鸡鸭鱼肉不嫌腻,次到顿顿白菜豆腐也不怕太素。会随遇而安的人一定能眼光远大,胸怀宽阔,把世间的一切变化都看得很平常,很太平,很安宁。所以,能随遇而安的人必然长寿。
芬兰特库大学的科学家们就“生活的满意程度和死亡率”这一问题对2万名芬兰男子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的结果表明,凡是对自己的生活“随遇而安”的男子能多活整整20年的时间。负责调查的特库大学教授霍卡纳说:“如果说男子的寿命同坦然处理生活中的挫折有如此密切联系的话,我认为,女性在这方面的忍受力比男子更强,她们无疑将更容易长寿。”
这位教授说,男性在遭遇挫折后,平息自己情绪的办法常常是喝酒、抽烟,而女性的做法是找知心朋友哭诉或寻找心理医生的帮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说明了造成男女生命期差异的一大原因。
调查报告以翔实的数据统计表明,对生活中的挫折长期愤愤不平的男性的死亡率是那些“把酒临风,宠辱皆忘”的男性的两倍,如果因为心中不痛快而酗酒,他们提前结束生命的概率就更高。最后的结论是:升官发财固然可以带来健康的体魄,但是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不重视精神健康的话,一旦“丢官破财”,就意味着末日的来临。
所以,长寿的秘诀就是我们通常不太提倡的“随遇而安”。
“随遇”者,顺随境遇也,“安”者,一可理解为听天由命,安于现状;二可理解为心灵不为不如意之境遇所扰,无论何种处境,均能保持一种平和安然的心态,并继续坚持自己的追求。前者之“安”,或许可以称之为“消极处世”,而后者之“安”,则需要一种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甚至需要一种超脱、豁达的胸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苏轼的友人王定国有一名歌女,名叫柔奴,眉目娟丽,善于应对,其家世代居住京师,后王定国迁官岭南,柔奴随之,多年后,复随王定国还京。苏轼拜访王定国时见到柔奴,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好吧?”不料柔奴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闻之,心有所感,遂填词一首,这首词的后半阙是:“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苏轼看来,偏远荒凉的岭南不是一个好地方,但柔奴却能像生活在故乡京城一样处之安然。从岭南归来的柔奴,看上去似乎比以前更加年轻,笑容仿佛带着岭南梅花的馨香,这便是随遇而安,并且是心灵之安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