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短暂,不要浪费时间,为那些不必要烦恼的小事而烦恼。
踢开绊住前进脚步的小事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都知道有这样一条规律:“法律不会去管那些小事情。”如果一个人希望求得心理上的平静的话,他不应该为这些小事所忧虑。
实际上,要想克服一些小事引起的烦恼,只要把看法和重点转移一下就可以了。作家荷马·克罗伊说:“过去我在写作的时候,常常被纽约公寓照明灯的响声吵得快要发疯了。后来,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出去露营,当我听到木柴烧得很旺时的响声,突然想到:这些声音和照明灯的响声一样,为什么我会喜欢这个声音而讨厌那个声音呢?回来后我告诫自己:‘火堆里木头的爆裂声很好听,照明灯的声音也差不多。我完全可以蒙头大睡,不去理会这些噪声。’结果,头几天我还注意它的声音,可不久我就完全忘记了它。”
人们正在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生气,浪费了人生一些宝贵的时间。就像吉布林这样有名的人,有时候也会忘了“生命是这样的短促,不能再顾及小事”这样的道理。
吉布林娶了一个维尔蒙的女子,在布拉陀布造了一所漂亮房子,准备在那儿安度余生。他的舅舅比提·巴里斯特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们俩一起工作,一起游戏。
后来,吉布林从巴里斯特那里买了一点地,事先商量好巴里斯特仍可以每季度在那块地上割草。一天,巴里斯特发现吉布林在那片草地上开出一个花园,他生起气来,暴跳如雷。吉布林也反唇相讥,弄得维尔蒙绿树茵茵的山上乌云笼罩。
几天后,吉布林骑自行车出去玩时,被巴里斯特的马车撞在地上。这位曾经写过“众人皆醉,你应独醒”的名人也昏了头,告了官。巴里斯特被抓了起来。接下去是一场很热闹的官司,结果使吉布林携妻永远离开了美国的家。而这一切,只不过为了件很小的事——一车干草。
生活中有太多不值得我们去计较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琐事,那么,我们就会享受到生活中本应有的快乐与幸福。会看开、学会看淡、学会看远、学会看透、学会看准,运用你的智慧,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就必然不会再因为小事而生气,赢得更广阔的人生。
人类的烦恼百分之五十是日常的小事,百分之二十是杞人忧天,百分之十二事实上并不存在,剩下的百分之十八,则是既成的事,再担心烦恼也没用。
生命太短暂了,不要让小事绊住我们前进的脚步,不要让琐碎的烦恼浪费我们宝贵的时光。愿我们一生中,每个日子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用快乐的双眼看美丽的风景
天气影响我们的心情,失败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一些还没有发生的事也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生活中的波折不可避免,一味生气也毫无益处,不妨学会自我调节,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把情绪转换方向,一切就会变得不同。
张丽到商店买衣服,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买完衣服后,离开商店不久她便发现找回的钱中有一张50元的钱是假币。张丽一时气急就怒气冲冲地跑回商店,将钱扔在柜台,结果引起了一场争执,钱也没有换成。
回到家后,张丽还是很生气。不过后来又一想,尽管钱是假的,但自己当时为什么没有仔细检查呢?这就是自己的不对了。既然是自己不对,那何必还自己生自己的气呢?如果自己当时能平静下来,和气地解释,可能事情会完全不一样,事情的结果或许会好一点。现在这样不是既让大家生气又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吗?这样鲁莽冲动生气真是不值得。
经过一番对自己的开解,张丽的心情竟然没那么糟了。原来换个角度想想,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就会截然不同。
事情都有很多面,就看你有没有发现,换个角度想想,结果往往就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当我们习惯于按自己以往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时,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组织我们前进的偏见中。所以明智的人不会去抱怨生活怎样对待自己,而是会思考,自己这样对待生活的方式究竟对不对。就像悲观失望者会把挫折看成绊脚石,而乐观上进的人却会把挫折当成垫脚石一样,思考方式的不同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不同。当你感到坏情绪在折磨自己的时候,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呢?也许挫折是在考验我们的心智,让我们逐渐学会控制情绪、控制自我。
快乐要靠自己去寻觅,用快乐调节生活,生活就会快乐。如果你想快乐地活着,想享受和体验未来生活之美好,不妨让情绪转向,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多点自我安慰,少点绝望,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另外一番美丽的风景。
生活可以多点“开心果”
笑是生活的开心果,是无价之宝,但却不需花一分钱。所以,每个人都应学会以微笑面对生活。
如果我们整日忧心伤愁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如果我们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朋友,既然现实无法改变,当我们面对困惑、无奈时,不妨给自己一个笑脸,一笑解千愁。
英国作家雪莱说过:“笑实在是仁爱的表现,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桥梁。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笑是快乐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笑能化解生活中的尴尬,能缓解工作中的紧张气氛,也能淡化忧郁。一对夫妻因为一点生活琐事吵了半天,最后丈夫低头喝闷酒,不再答理妻子。吵过之后,妻子先想通了,便想和丈夫和好,但又感到没有台阶可下,于是她便灵机一动,炒了一盘菜端给丈夫说:“吃吧,吃饱了我们接着吵。”一句话把正在生闷气的丈夫给逗乐了,见丈夫真心地笑了,她自己也乐开了。就这样,一场矛盾在笑声中化解开来。
既然笑声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生活充满笑声呢?不妨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还生活一片笑声,让自己勇敢地面对艰难。这是怎样的一种调解,怎样的一种豁达,怎样的一种鼓励啊!
赫尔岑有句名言说:“不仅会在欢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时而让人举步维艰,时而让人悲观绝望,漫漫人生路有时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时,不妨给自己一个笑脸,让来自于心底的那份执著,鼓舞自己插上理想的翅膀,飞向最终的成功;让微笑激励自己产生前行的信心和动力,去战胜困难,闯过难关。
“清新、健康的笑,犹如夏天的一阵大雨,荡涤了人们心灵上的污泥、灰尘及所有的污垢,显露出善良与光明。”
告别悲观,迎接生活的暖阳
20世纪的女作家张爱玲的一生完整地诠释了悲观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么的巨大。
张爱玲一生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将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悯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清高孤傲。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在生活中却始终与人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所以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这种生活态度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承受或者是理解的,但用现代心理学的眼光看,其实张爱玲的这种生活态度缘于她始终抱着一种悲观的心态活在人间,这种悲观的心态让她无法真正地融入生活,因此她总在两种生活状态里不停地左右徘徊。
张爱玲所拥有的深刻的悲剧意识,并没有把她引向西方现代派文学那种对人生彻底绝望的境界。她的个人气质和文化底蕴最终决定了她只能回到传统文化的意境,且不免自伤自恋,因此在生活中,她时而在世俗的喧嚣中沉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寂寞中,最后孤老死去。
张爱玲的悲剧人生让我们看到了悲观对一个人的戕害是多么惨重。现实生活中,不只文豪有这样的悲观情绪,平常的人也会经历这样的心情。
有一位年老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他们都很可爱。在圣诞节来临前,父亲分别送给他们完全不同的礼物,在夜里悄悄把这些礼物挂在圣诞树上。第二天早晨,哥哥和弟弟都早早起来,想看看圣诞老人给自己的是什么礼物。哥哥的圣诞树上礼物很多,有一把气枪,有一辆崭新的自行车,还有一个足球。哥哥把自己的礼物一件一件地取下来,却并不高兴,反而忧心忡忡。
父亲问他:“是礼物不好吗?”哥哥拿起气枪说:“看吧,这支气枪我如果拿出去玩,没准会把邻居的窗户打碎,那样一定会招来一顿责骂。还有,这辆自行车,我骑出去倒是高兴,但说不定会撞到树干上,会把自己摔伤。而这个足球,我总是会把它踢爆的。”父亲听了没有说话。
弟弟的圣诞树上除了一个纸包外,什么也没有。他把纸包打开后,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一边笑,一边在屋子里到处找。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说:“我的圣诞礼物是一包马粪,这说明肯定会有一匹小马驹就在我们家里。”最后,他果然在屋后找到了一匹小马驹。父亲也跟着他笑起来:“真是一个快乐的圣诞节啊!”
其实,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这样,乐观情绪总会带来快乐明亮的结果,而悲观的心理则会使一切变得灰暗。
受苦的人,没有悲观的权利;失火时,没有怕黑的权利;战场上,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能取得胜利;也只有受苦而不悲观的人,才能克服困难,脱离困境。
我们不仅要知道在快乐的时候微笑,更要学会在面对困难的时候微笑,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挫折面前精神不倒;只有这样,你才能告别悲伤的凄凉,迎接生活的春日暖阳。
当自己已经尽力,可因为个人无法控制的所谓“天命”而使事情变糟时,恐慌、着急、悔恨都无济于事,不如将自己从悲观中放逐出来,去感受生活中的阳光,迎接那辉煌亮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