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到一半,徐教授突然朝他们喊:“我发现不太对劲。”
他们走过去,徐教授分析:“三号井岩体破坏太严重了,而且有岩爆迹象,也就是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这是因为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1]
闻途沉声说:“这就说明……当年的事故不只是矿坑塌陷那么简单。”
作者有话说:
今晚还有,但估计很晚很晚了,可以明天看哦
[1]《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问题研究》
模拟实验
实地调查之后,带着猜想,闻途和谌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腾山当年的事故模拟一遍。
这几天他们都在为模拟实验做准备,查阅许多资料和文献,咨询专业人士,连夜设计好了一个简略的实验方案。
这并非他们的专业领域,每一步都是从零开始摸索,期间徐教授也帮忙构建了cad模型,仿照腾山三号井的矿坑结构建立了一个缩小比例的物理模型,供他们参考。
实验由于将在荒山进行,危害很小,已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
第二次抵达腾山矿场是一周以后,距离天明召开股东会仅剩五天。
这次同行的除了徐教授,还有他带来的另一位朱教授,朱教授是矿业方面的专家,曾经做过类似的实验,经验丰富。
场地他们选择了二号矿井a区,这里和三号井的结构和布局相同,a区是个独立的小空间,仅有三号井的十分之一大,这样能将损耗降低到最小,并保证在场人员的安全。
谌意将装满工具的行李箱从后备箱取出,闻途负责用摄影机录像,全程记录。
朱教授从箱子里拿出传感器,从a区入口进去,顺着梯架往下爬,来到底端,闻途在入口处边录像边拉开顶板的门,保持井口通风。
朱教授将几个不同的传感器布置好,这些传感器用用于监测矿坑里的压力、温度、声波和震动。
谌意提来两个高压钢瓶,里面装满他们今天的重点实验对象:甲烷气体。
这些气体可以模拟煤层中产生的甲烷。
钢瓶被放到矿坑口,安装好甲烷气体检测仪,可以实时监测矿井内的气体浓度。
朱教授最后再检查了一下自动切断装置,一切准备妥当后,他让大家撤退到安全位置。
三人躲进距离二号井两百米开外的卡车里,闻途举着摄像机对准实验的方位,顿时心悬到嗓子眼。
“实验准备得太仓促了,很多步骤都十分简略,不知道会不会成功。”闻途有些担心。
谌意安慰道:“怕什么,有两个专家为你坐镇呢。”
闻途说:“主要是我们只有五天时间了,这次算是破釜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