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学习总是要永登高峰,又困难重重的。
第一个学期,余新野不适应一中的教学方式和进度,成绩原地踏步且就是提不上去。
到高中的知识,似乎的确开始拼天赋了,她看到周围有的同学随便听听课就理解了解题思路,刷题正确率很高;也看到过恨不得课间厕所都不上的同学努力得一秒不敢懈怠,却每次拿着考完后对答案的试卷趴在课桌哭。
她介于两者之间,她的烦恼是以前老师知识点讲得碎她基本上能顺下去,一中的老师则以一副“你肯定知道学过”的理所当然,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步骤,其实余新野不懂,下了课还要琢磨很久理顺逻辑。
她的优势在文科,理科学起来有些吃力。
到了下学期该3+2+1选科的时候,她忍不住寻求赵风闲的建议:“哥,你觉得我该怎么选?”
赵风闲反问:“你想怎么选?”
余新野:“我想选文科,可是我听说文科越来越难就业了。”
赵风闲把钢笔夹在看到的书页上,笑道:“高中生,以后遇到这种重大选择,你的句式是不是要更有逻辑性呢?比如我认为理科有优势,有如下理由——”
余新野:“好吧。”
她认为理科有优势,第一好就业,第二现在遍地大学生,一般理科好就业;第三社会岗位饱和,选理科的不可替代性要强些,她不想读完大学然后进厂打螺丝,选理科是为了以后就业。
她认为她应该选两门理科再加一门文科就行了。
赵风闲:“很现实,你都知道了那你怎么还一副犹豫不甘心的表情?”
余新野想了很久,眨眨眼说:“因为我觉得我没能力改变后面几十年的就业环境,可我……想选文科。”说着她低下了头。
她觉得她的想法倾向不理智,这才想找到信任的人帮拿主意。
没想到赵风闲却把皮球踢回来了,“选理科主要的困境在于不理解思路带来的学习乏力,越后期可能越乏力,导致成绩下滑,排名也上不去……但我觉得你的学习天赋虽然不算顶级却也很强,后面摸到窍门就没问题,不用担心;选文科则像你说的要面临未来就业的现实问题,还有就是文科分数偏高却提分难,以后考顶级大学每科至少一百三四才行。”余新野目前不算偏科。
“你回去再好好想想,自己决定吧。”
“……”
余新野考虑许多天列举了选理的无数好处,真正到统计时,笔杆一滑还是选了两门文科加一门理科,浑身轻松了下来。
此后一如既往学习,慢慢地她适应了也跟上了,成绩排名稳步上升。
到高二,余新野成功进了文科实验班。
实验班听起来像是做实验的,实际上只是为了规避重点班的说法,老师更资深,教学方式多样易懂。
就算余新野有不懂的,她还有智囊帮助辅导功课。
这些年偶尔放假她会坐车回家一趟,有时懒得奔波就申请留校,根本不影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