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军事上的事,刘盈一无所知。他一直跟着汉中大儒读书。
此次刘盈来砀郡,是因为刘邦以为他胜券在握,便让吕泽把刘盈接来。所以得知彭城战败的时候,刘盈正好在吕泽军中。
项羽对儒家什么的不感兴趣。范增很感兴趣,问了刘盈一些儒家经典。刘盈虽不算对答如流,也看得出经过了很好的启蒙。
范增叹息:“原来是师从大儒,怪不得你如此孝悌。”
见项羽不太明白儒家和孝道的关系,范增便细细对项羽讲述了一下儒家为何物。
项羽原本所封的鲁县就是儒家的大本营,最重视忠义孝悌。
哪怕项羽几乎没去过鲁县,鲁县也对项羽十分忠诚,纳税出人都很积极。
想起鲁县那群人,项羽点了点头,明白了儒家是个什么东西。
项羽满足了好奇心后,才问正事:“你来救母,不担心我把你和你母亲一起杀了?”
刘盈苦笑:“仆想过,但如果仆不来,母亲肯定活不了。仆读过《春秋》,从未见哪国叛将的女眷被俘活能活下来。”
项羽听刘盈称刘邦为叛将,露出满意的神情。
刘盈偷看项羽的神情,揣测出项羽此刻的心情后,才继续开口:“仆虽害怕,但仍旧相信大王会同意仆的请求。”
项羽顺着刘盈的话道:“为何?”
刘盈紧张地吞了口唾沫,道:“大王与仆父亲不同。父亲虽让仆跟随大儒学读书,但从来不在意礼义廉耻,所以才为了荣华富贵背叛大王。大王出身高贵,乃楚国旧贵之后,家学渊源,品德高尚,很重视人的品性。”
项羽矜持地颔首,其余楚将的眼底浮现茫然的神色。
“仆老师浮丘伯师从荀子,荀子便在楚国兰陵教导学生。仆自读书起,便向往楚国衣冠文化。老师说,楚人个个都是君子。如果换作一个草莽,仆不敢前来。但大王天生贵胄,如《春秋》中记载的明君一样,或许会愿意成全一桩孝子救母的美谈。”
刘盈夸完后,没等楚人反应,又紧接着道:“再者,父亲好美色,妻妾子嗣众多。大王留下仆的母亲,对父亲没有任何用处;大王将仆和母亲都留下为人质,父亲可能会立他人为后,仆和母亲都无用处。”
他仰起头,神情十分认真。
刘盈之前声音一直在颤抖,夸项羽的时候也在颤抖。
在说这几句话时,他的声音变得平静镇定,神色老成不似孩童。
“仆留下,母亲回去。母亲定会为了救回仆竭尽全力。因母亲还活着,吕家要维护父亲和吕家的联系,也会站在母亲这一边。父亲因吕家不敢废后,我便一直是汉王世子。”
刘盈说罢,重重磕头。
吕娥姁被人拦住,不能冲向他的孩子。
她眼睁睁地看着刘盈将额头磕出血。
她大大地张开,喉咙里发出呜咽的声音,就像是破了洞正漏雨的废旧房屋。
“只要母亲回去,我这个质子就会有用。或许父亲最终会放弃仆,但……但总会有一点用处。”刘盈叩首,“仆既能为大王成就一桩美谈,又有实际用处。请大王留下仆,放走仆的母亲。”
项羽颔首,神色自得,允了。
第77章跟着我说你无错
项羽是一个很有英雄气概的人。
英雄惜英雄,项羽对同样有英雄气概的人很宽容。
如在鸿门宴上,项羽就很敬佩闯入宴会的樊哙,称樊哙是壮士。
项羽又是一个脾气暴躁,心眼很小的人。
在他面前,英雄气概不能太足了。如果太足,他会觉得丢了脸面。
如王媪为了不让项羽威胁王陵而自尽,若换成刘邦那个品性低劣的人,定会夸赞并厚葬王媪。
张敖的门客替不知情的张敖谋反,因门客表现得有情有义,刘邦也赦免了他们,还给没死的门客都封了官。
死了的人没有威胁,用来收买人心再适合不过。
项羽却是真性情,王媪自尽让他感到了挫败,他就把王媪的尸体烹了。王媪尸骨无存。
《史书》中的细节可能失真,但人物性格盖棺论定。
刘盈深知项羽的英雄气和真性情,一番说辞都卡着项羽的心头好来。
刘盈又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总角孩童,不会让人感到威胁,就是天天喊打喊杀的范增都提不起杀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