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道:“我那群长辈,都视我为孩提。但无所谓,视我为孩提,对我也有好处。”
萧谨道:“臣子就不该有这样的僭越的心态。”
刘盈大度道:“没关系,等我当皇帝,他们很快就老死了。他们的儿子不敢忤逆我就成。”
萧谨勉强被刘盈说服。
也对,等自己当皇后,能惩治这群人的时候,这群人恐怕老得连肉都咬不动了,不必花费心思。
萧谨便对勋贵小弟们更严格了。
勋贵小弟们必须把尊卑等级牢牢记在心底,不能像陛下的小弟那样。
陛下对小弟纵容,纵容的结果就是这群小弟不把陛下当回事。陛下在沛丰时,还是揍得少了。
刘盈见萧谨太严格,还劝说了一番,让萧谨稍稍宽和了一些。
刘盈背着手叹气。萧谨的脾气啊,怎么和阿母忙昏头时越来越像?将来萧谨不会也想搞什么坛子肉竹签串肉吧?这不兴搞啊。
“怎么匈奴人不来拦我?”刘盈问中途加入的老将道。
这位老将是蒙恬请求刘邦派来的。
得知刘盈偷跑,蒙恬实在是担忧极了。曹窋在他眼中不过一个小将,怎么能担好刘盈的护卫之责?
老秦人在朝中都急得上火。
在他们眼中,刘盈不仅是大汉的太子,也是他们秦人的太子。
那是被始皇帝认可的孩童,是曾经在项羽手中拯救了咸阳城的贵人!
老秦人只认这一个太子!
老秦人个个画风突变,仿佛变成了大汉的泥腿子勋贵,一个个不顾上下尊卑地抱着刘邦的大腿哭。
刘邦终于松口,让蒙恬推举人选。
蒙恬本想让和刘盈有过交情的王元去,却被一位故旧之子找上门。
“王元还未独立领兵过,我去。”冯敬道,“我曾是淮阴侯的下属,又在楚汉之争中立过战功。我为太子护卫,不会让六国故旧心生抵触。”
蒙恬叹气。
大汉江山稳固,朝堂中党派也渐渐出现了。六国旧贵和大秦旧臣,因都支持太子刘盈,大事上不会互相拖后腿,但小事上,那真是攻讦不断。
于是已经算得上老将的冯敬,被刘邦派到了刘盈身边。
刘邦也觉得冯敬好。老成持重之人才更适合刘盈,如王元那样的小年轻,只会被刘盈带偏。
刘盈见到冯敬后,思索了一会儿,把冯敬的信息从脑海深处挖出来。
冯敬此人,虽没有单独的传记,在别人的传记中却是相当的有存在感。
冯敬是秦始皇时期的武信侯冯毋择之子。冯毋择与被秦二世逼死的右丞相冯去疾、御史大夫冯劫,同为韩国上党郡守冯亭之后,因死在秦二世登基前,躲过了秦二世的残害。
冯亭与赵括一同战死长平,后人在赵国为将;秦灭六国后,冯亭后人入秦为官,颇受秦始皇喜爱,多人封侯。冯毋择的名字,跟随秦始皇被刻在琅琊刻石上,可见其地位。
冯氏族人在秦二世逼死冯去疾、冯劫后就没落了。冯敬本会在秦末大乱时,毫不犹豫地就近投奔了已经当了魏王的魏豹,败在韩信、曹参和灌婴手中。
冯敬在汉高祖和汉惠帝时期的记载就没了。直到汉文帝时期,他的记载再次多了起来。
汉文帝提拔冯敬,冯敬与张苍在淮南王叛乱中是坚决诛杀淮南王那一派。冯敬还与张苍共同修订了汉律,减弱了汉律中的残酷刑罚。
在贾谊的传记中,冯敬和周勃、灌婴(怎么又是他俩)等人阻止汉文帝破格提拔“没有立过功,嘴上无毛,只会夸夸其谈”的贾谊为公卿,因此常被后世影视小说写成奸佞小人。
骂他的人不知,冯敬在汉景帝时期出任雁门太守,以花甲古稀之身镇守雁门郡,力战不退而亡。
他是汉匈几百年战争中,战亡级别最高的官吏。
同样在贾谊的传记中,评价冯敬为忠直、悍勇。
冯敬在这个时空中,秦三世将江山托付给刘邦时,他无动于衷。
但当得知蒙恬、蒙毅、章邯都跟随刘邦,因魏豹一直没能当魏王而在魏国不太受重用的冯敬,在刘邦大败,刘盈入彭城,大汉进入低谷期时,竟然包袱款款跑去投了离他最近的韩信。
因雪中送炭的投靠,刘邦身边还有蒙氏兄弟和章邯这样的老秦臣为冯敬靠山,这个时空的冯敬在大汉的仕途顺利许多,现在已经是御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