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县电机厂可以给曙光厂供货一样,通兰县也可以围绕利华厂需要的原料,成立面粉厂、榨油厂、糖厂、奶粉厂、包装厂、制罐厂等等等等。”
“咱都是在企业干过的,知道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不是得一点一点来嘛!”
田春山顺着她的话,想象了一下这幅宏伟蓝图。
从他的本心出发,当然是想接下利华厂的。
食品厂的确如叶满枝所说,与通兰县高度适配,要是真把这些配套工厂发展起来,那通兰县的工业就被盘活了。
可是,钱青松为啥想上马大项目呢?
因为大项目见效快啊!
只要项目立项,那就是看得见的成绩。
而发展食品工业是个功夫活,也许需要三五年甚至七八年,才能形成规模。
到时候钱主任兴许已经离开通兰县了。
田春山委婉道:“钱主任就是通兰县人,从公社一步步干上来的,在县里很有威望。”
意思是说,钱青松掌握着县革委的话语权,接手利华厂得看他的态度。
叶满枝听懂了,笑着说:“那行,一会儿再跟钱主任聊聊。”
通兰县的革委会班子有九个人,田春山是新来的,排名靠后,在这样的大事上确实没有决定权。
叶满枝没再提这一茬,喊上她带来的三个人,一起去考察了通兰县的几家工厂。
除了农机厂,就是机械修配厂,要么就是五金零件厂,规模最大的企业是县棉纺厂,有七百多名职工。
食品加工厂当然也是有的,但职工数都不过百,大多是公社开办的集体企业。
由于实在没什么看头,一行人只花一个上午就考察完了。
回县委食堂吃午饭的时间绰绰有余。
钱青松特意准备了午饭,他对叶满枝这次的调研还是充满期待的。
可是,在饭桌上听她讲了利华厂的情况后,钱青松心里难掩失望。
正如田春山所料,他觉得利华厂的规模太小了,两三年内对通兰县的工业起不到拉动作用。
而通兰县还得给这家市属企业投资建厂。
冤大头没有这样当的!
要建食品厂,他们县里完全可以自己搞一家,到时候利润和税收都能从县里过手。
没必要给他人做嫁衣裳。
他心里不乐意,但叶满枝是市轻工业局的领导,以后县里要项目、要资金难免跟叶满枝打交道,所以他乐呵道:“叶局,你这个提议挺好的,要是条件允许,我们县里也愿意接收利华厂,毕竟人家有技术有配方,来了就能搞生产。不过……”
叶满枝知道他不会轻易答应,于是耐心等待对方的未尽之语。
钱青松说:“利华厂目前只有300人,其中一定会有职工不愿意从市里搬到县城生活,最终可能只有200人能来通兰县。这个规模太小了,县里要是真的建起了面粉厂、榨油厂、包装厂,只靠给利华厂供货的话,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只要你们建了厂,上级自然会给工厂安排生产任务,这个不需要担心。”
这就是计划经济的好处了,工厂不必为销路发愁,按计划生产即可。
钱青松露出犹豫神色,迟疑道:“这两年县财政也吃紧,为利华厂建厂不是小事,我得跟同志们商量商量。”
叶满枝默默叹气,看来将利华厂放在通兰县是行不通的。
钱青松的这个态度约等于不支持。
果然,在通兰县调研结束三天后,田春山给她打了电话。
食品厂项目在常委会上没通过,九名常委中,五人反对,三人赞成,一人弃权。
*
连最急需发展工业的通兰县都不愿意接手利华厂,那其他县里也够呛。
叶满枝一边跟工业倒数第二的新义县联系,一边琢磨着还能有什么办法解决利华厂的问题。
这天上午,临近午饭时间,叶满枝接到了门卫的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