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到叶满枝就笑着喊“欢迎”。
叶满枝与对方客气地寒暄几句,又看向旁边的田春山,语气熟稔地笑:“老田,我够意思吧?调研第一站,就冲着你们通兰县来了。”
田春山冲她抱了抱拳。
谁都知道他俩原来是一个班子的同事,叶满枝这个局长刚上任就来通兰县调研,算是给足他面子了。
钱主任心知这二位是熟人,肯定有话要说。他给田春山使个眼色,就客气道:“田主任是分管工业工作的,你们是老同事,让田主任陪你在县里看看吧。中午我在县委食堂请叶局吃顿便饭。”
叶满枝笑着答应了。
等人一走,她才问:“怎么样?通兰县的工业不好发展吧?”
“哎,全市倒数第一,底子太薄了。”田春山说,“你在电话里说找我有事,到底有啥事?”
“利华食品厂你听说过吧?”
“嗯,听过,让市里头疼的那个嘛。”
“呵呵,让市里头疼,却是你们通兰县的香饽饽。”叶满枝认真道,“通兰县是农业大县,除了农机产品和农药,最适合发展的其实是食品工业。利华厂有工人,有成熟的技术,有配方,还有现成的产品。而你们县里有地皮,有发展需要,还有一点钱,双方为什么不能合作一次呢?将这家大型国营食品厂发展起来,还能带动不少配套工业的发展。”
第232章
田春山望着叶满枝,好半天才憋出一句话。
“叶主任,你这牛皮都快吹到天上去了!几百人的工厂算啥大型国营食品厂啊?”
不知道的还以为那利华食品厂是几千人的大厂呢。
“哈哈,利华厂差不多有三百人,”叶满枝透露,“但是重建以后,肯定还要扩大规模。他们厂的余主任想生产麦乳精和巧克力,填补滨江在这一块的空白。真给你们通兰县一个几千人的大厂,你们也吃不下呀!”
田春山摇头叹道:“现在全县都盼着能像安阳县那样搞出第二个曙光厂呢!”
叶满枝惊愕道:“你们县里想搞电子工业啊?”
“咋不想呢,这不是看见曙光厂赚钱了嘛。”
叶满枝:“……”
这可真是,还没学会走就想跑了。
曙光厂有二十年的底子,又通过出口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这才一点点搞起了电视机。
通兰县要技术没技术,要人才没人才,要资金没资金,这不是好高骛远吗?
她只能问:“你们从省里或市里搞来项目资金了?”
“要是真有资金,轻工局能不知道嘛!”田春山指指自己的脑袋,“到了县里才发现,人家的脑袋瓜跟咱不太一样。”
这个职位是田春山自己争取来的,要说后悔倒也不至于。
但心理落差还是有的。
在曙光厂的时候,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一心搞生产。
雷万元和叶满枝这两任一把手,都能稳得住局面,厂里没啥钩心斗角的烦心事。
可是,到了通兰县可不得了。
好家伙,跟掉进了狐狸窝似的,一天天没有消停的时候。
他来通兰县几个月,真正抓工业工作的时间,连一半都没有。
在叶满枝跟前,田春山没说含糊话,直言道:“钱主任新官上任,铆足了心气抓工业,但是吧……”
“这不是挺好的吗?”
“钱主任很有理想抱负,想彻底改变通兰县工业落后的局面,所以,他想上马大项目。”田春山苦笑道,“你要是说利华厂是三千人的大厂,那即使要拉饥荒,我们也得把这个项目弄到手。可是,300人的小厂嘛,呵呵……”
利华厂的情况是,除了人,什么都没有。
这些人来了通兰县以后,要由通兰县出资建厂房、盖宿舍。
而利华厂是一家市属企业,利润要上交市里。
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县里不会掏这笔钱的。
叶满枝理解地颔首,“在重建利华厂这方面,你们县里的确要吃点亏。但咱把目光放长远一点嘛,利华厂要生产花馍、糕点、小吃,之后还有麦乳精和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