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件好差事,他后背冷汗津津,被武明帝点了名也只好应承下来,“臣谢陛下信任。”
去泉州这件事就这么被定下来了。
下朝后郑山辞回到户部,他想到泉州的事。泉州附近临海较多,渔业比较发达,渔民众多。当时很多渔民都生活在海上,大概有五分之一的人。泉州的赋税都少了五分之一,这样朝廷想了办法先把海上的人编户入册,再让他们交渔税。
编户入册后他们可以在陆地上生活,朝廷会分土地,让他们老老实实做一个庄稼人。要么就是继续在海上生活交渔税。
这样海上一半的人选择留在陆地上,还有一半的人都在海上飘着。这渔税的想法还是魏次辅提出来的,当时他还不是次辅只是内阁学士就提出让老皇帝心中满意的方案,一路上得到了皇帝的欣赏。
这给国库增收的事,皇帝怎么不欢喜。这事对百姓自身也有好处,可以落户,还能分到土地。这般给朝廷交税后,以后生活上朝廷也会提供保障。
是双赢。
郑山辞整理户部的册子发现几个部门都欠了银子,其中翰林院还欠了五万两银子。他把几个部门都欠款整理好后呈给梅侍郎。
梅侍郎瞧了一眼,“年前他们会把欠款还上来。”
郑山辞应了一声,梅侍郎问道,“那三个铺子就是拿来练手的,你不用有太大的压力,要是还是亏损的状态,把它们砍了就好。”
户部还有盐铁都是赚钱的好买卖,对三个铺子不在意。
郑山辞应了一声。
这段日子他不敢再去藏书楼,谢承晌午还去了藏书楼,结果晌午来的官员多了,他们瞧见谢承面上也是一喜。谢承忍受了几日没瞧见郑山辞便失落的离开。
父皇同他说了文武平衡,谢承心中大为震惊,更觉恐怖。朝中看似风平浪静,实则都是他父皇在把控。朝臣的党派之争,文武之争等,都是父皇的手段。
谢承知道这件事后几个晚上睡不着,慢慢的吸收武明帝告诉他的事。
蒋詹事在上书房给他们讲学,谢承现在听着儒家经典已经有不一样的感受了。下课后,蒋詹事把两位殿下的作业收走。
他还不是自己看,先要给武明帝。武明帝只有两个皇子,不像其他的皇帝有二三十个皇子,两个皇子这般才有精力来折腾。
武明帝先看了谢承课业点点头,随即去看谢澹的课业,他的目光一凝,唇角有几分玩味。
谢澹下课后就去坤宁宫,他去找王凤君,顺便吃坤宁宫的糕点。
“二殿下最爱吃宫里的马蹄糕。”王凤君身边的宫人笑道。
王凤君斜了谢澹一眼,“他尽会吃了,每次课业都被他父皇骂。”
“父君又说课业的事,儿臣就是不想学,那些书儿臣看五遍就能记住,有甚好看的。”谢澹大大咧咧的说。
“又在说混话了,你以为你是神童。”王凤君去摸谢澹的头,“你少惹你父皇生气,我这心就放下了。”
谢澹吃完糕点陪着王凤君说话,他趴在王凤君的膝盖上,王凤君也不去理会他,自顾自的绣药包。
“你给谁绣的?”谢澹问道。
“给你绣一个药包,给你皇兄也绣一个。”
“父皇呢?”
“他有宫人在。”
谢澹玩了一会儿要回皇子所,他连吃带拿,让宫人给他装了一个食盒,“父君,儿臣先把糕点带回去,晚上来陪父君用膳。”
他美滋滋的提着食盒跑了。
“二殿下还是孝顺,知道晚上要来陪凤君用膳。”宫人笑着说。
王凤君闻言唇角上扬,“他就是贪嘴。”
谢澹把食盒提到皇子所,把一半的糕点分给谢承,他瞧见谢承在练字,赞了一声谢承的字,而后说道,“皇兄,父君让我们今晚过去用膳,有好多好吃的。”
谢承闻言应了一声,“我知道了。你不可吃太多的糕点。”
谢澹瘪嘴应一声。他回到自己的住所,到处翻找东西。
冯忠见状喊道,“二殿下,您要找什么,奴婢帮您一起找。”
谢澹抓了抓脸,“我藏在床底下有两只药膏。”
冯忠把一个盒子拿过来,“二殿下,我瞧见那两只药膏随意扔在床底下便收拾着放在盒子里了,奴婢去忙别的事,便把这件事忘记了,奴婢该打。”冯忠说罢把盒子递给谢澹,自扇嘴巴,这是真真下了重手,一巴掌下去把嘴巴都打红了。
“这不干你的事,我是太轻率了才把药膏扔床底下。你收拾得很好,只是以后不要忘记跟我说了。”谢澹把他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