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道檀条下都有四条木方帮垫,俗称一模五件。
在大标和附件上都画着各种图案,可以称得上是雕梁画栋。
在脊檀下面的方木上可以清晰看到“清家光一十三年九月十三日上梁立柱大吉大利“的字样。
整个地面都由方砖铺成。
三间大房,东边一间是隔开的,是家里主事人住的地方,西边则放着织布机、纺线车等。
中间房子靠后五分之一处有一组与前格子门对称的四开大屏风。
在屏风上方悬挂着一个大牌匾,上书“铁镇一方“四个金色大字,大字下方并排题有五十多个人名。
据说这是当年郭铁子打退土匪,乡党们联名送的牌匾。
屏风前面放着一张丈长的琴桌,再前面是一张大方桌,是祭奠祖宗时放祖先牌位和供品用的。
郭夫人和郭老汉都没在东屋。
男人带着小娥转过屏风,通过祖宗牌位后面的仪门,进到后院,
仪门出去先是过道,再后面还是对称的四间厦房,每边两间,这四间房虽然也是青砖包墙,古色古香,但不如前院门房大气,厦房的小巧玲珑,也不如厅房的富丽堂皇。
只不过每间房子的面积都要比前院厦房面积大很多。
这是男人大哥二哥的住处。
四间厦房与男人穿过的正房又围成庭院。
北又有三间大房,二层结构,上下分隔。
这种被称楼房,建在粘度厚实的黄土里,又称窑上窑,窑楼。
窑脸半圆,窑门分割。
其结构与前面正房相似,也是前门格子后屏风。
在屏风后有一个封式的楼梯直通楼上。
楼上都是用木板合缝而成的楼面,是专门存放粮食的地方。
如此楼房为头颅,厦屋为手臂,门房为合足,正房为腰檐。
男人自不上楼,带着小娥进了东边屋。
郭老汉闲不住,出院逛去了,屋里是郭夫人和抱着娃娃的三儿姐在。
男人和小娥同自家娘说了情况。
昨日雨急,郭夫人也猜到了些,拿了些银元给小儿,说,“过几天,天放暖了,再去庙里给和尚们添点香油。”
男人应了。
郭夫人把小娥留下,三个女人说聊会话。
男人揣了钱,出了窑楼。
过庭院,出仪门,穿过厅房,站在月台。
厦房与正房中间的过道右侧有一个角门。
从角门出去是和后院并排的三间马房。
马房自是专门用来养牲口的地方。
这也是关中道常见的建筑格局。
四合头一院,马房在偏岸。
郭铁子一辈子干出了三件事,抵挡土匪乱,养出举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