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也没当回事。
只有宋尚食暗暗疑惑,她隐隐觉得那内侍态度与平日不同,趾高气扬的,于是派人去蓬莱殿打探。
一打听后,果然有问题,原来皇帝正在蓬莱殿西院,也就是杨才人的屋子里。
宋尚食赶忙命人优先做好乌鸡炖汤,检查五次之后,这才送到了蓬莱殿。
李治并不知道自己每日用的膳食,经过多么严格检查,也未觉得今日的早膳与平日有何区别。
他和杨才人一起用过乌鸡炖汤后,便迈步朝着甘露殿而去。
来到外殿,军事方面的奏章,已单独放在桌案上,李治拿起来翻看着。
其中一部分与契丹有关,另一部分与高句丽和百济有关。
契丹虽然现在弱小,将来却是个隐患,这也是李治格外重视的原因。
昨日大臣们的意见都太过温和,照抄回和吐蕃的战后处置方法,并不合他心意,所以他没表态。
今天大臣们上的奏章,态度都强硬了一些。
不过依然没有人契合他的心思。
契丹人所占的土地,与漠北草原不同,水资源更加丰富,能直接转化为农耕地区。
将来的辽朝,就曾开发过这些地区,利用数十万宋人,渤海人奴隶,在科尔沁草原开荒,修筑城池,划分州县。
开荒筑城修路,这才是长远之策,李治也打算效仿。
不过这事不必着急。
眼下契丹俘虏还没到长安,等先处置了契丹人,再考虑契丹土地的开发也不迟。
其实东北最适合耕种的地方并不是契丹地区,而是营州东北方向的东北平原。
那里土地肥沃,是一片最适合耕种的黑土地,将来可以发展成粮食基地。
两汉时期,这片地区还由中原王朝控制,汉武帝灭卫满朝鲜,在其地置汉四郡。
后来在魏普南北朝时期,逐渐被外族侵占。
唐太宗一心想打下高句丽,便有收复这片故土的心思。
这片肥沃土地,暂时被高句丽和勒分别占据。
再过不久,等大唐消灭高句丽后,便会在这里建立渤海国。
后来的辽国,便是消灭渤海国后,得到这片肥沃土地,迅速发展壮大。
除了契丹外,奏摺中提到最多的便是高句丽。
可以看出来,消灭契丹后,武将们都很振奋,从字里行间中,他们都希望讨伐高句丽。
就连程知节和尉迟恭也都上了奏,希望对高句丽进行军事打击。
这次高句丽跟随契丹攻唐,便是给了大唐出兵理由。
当年大唐多次讨伐高句丽,都未能成功。
那些跟随太宗皇帝出征过的文武大臣们,都将此事当做遗憾,心中都盼着消灭高句丽,全先帝之心愿,复两汉之荣光。
然而在高句丽问题上,李治却早有计划。
再过几年,等泉盖苏文死后,高句丽自已就会分裂,到时再出兵,便能不费吹灰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