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四年。在这四年里,长安和长民都经历了许多挑战与成长。1971年,对于长安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经过不懈的努力,她成功地考入了一所卫校。这个消息让整个家庭都为之振奋,尤其是长安自己,她深知这意味着她将有机会接触到更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培训。与此同时,长民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他考上了机械制造的中专。这一成就不仅代表着他个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更为家庭增添了光彩。意味着他将面临更高难度的学业,但他充满信心和决心,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在这个特殊的时期,长安和长民的成就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荣耀,更是家庭的骄傲。也让两家大人不必为了孩子们的下乡而担心。当然,其中也有不怀好意的人从中作梗,举报他们家思想有问题,无人下乡。但是长安的户口不在刘父下,大哥又刚立功获得表彰,最后俩人还是照旧上学并且顺利毕业。卫校毕业之后,长安和长民迎来了人生中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工作分配。经过一番周折,长安最终被分配到了一家医院,而长民则去了纺织厂。自从学了医,长安的学习生活就变得异常艰难。每五天她就要痛哭流涕三次,都是因为那些她从未接触过的医学知识。但为了以后能够去其他地方发展,选择了这个难度极高的医学专业是最好的道路。尽管她知道在古代,西医可能并没有太大的实际用途,但目前中医的处境过于敏感,有总比没有好。以前常听人说,劝人学医,天打雷劈,果然有道理。学无止境。在医院是工作,也是学习,累到快麻木的长安连那些爷爷奶奶最近闲聊的八卦都不想听了。咋还不背着人说呢?就在这院子里讲,却一下子就让下班的长安停下了脚步。“许老头和后街的刘寡妇好像有猫腻。”李奶奶跟着旁边的秦奶奶说。“你可别胡说,老许不是改了吗?”“狗能改得了吃屎啊,骗人家大闺女,结婚从乡下带回个孩子。”李奶奶撇撇嘴。“别说孩子的事了,许家老大都去外地了,说说你看到什么?”秦奶奶不想说后头许爷爷年轻时候的糊涂事,孩子都老大了,拿那些事说嘴怪缺德的。有的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随便说八卦传闻,有的觉得不能让孩子听这些,住了这么多年,长安根据这些信息拼凑出的事情是这样的。许老头年轻的时候经常去乡下采购货物,这一来二去就认识了当地一个寡妇,两人看对眼后很快就好上了。许老头他妈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于是,许老太太就被介绍给了许老头,并最终结了婚。当时,前街有个修鞋的孙老二也想娶许奶奶,但他长得不好看,所以许奶奶最后还是选择了帅气的许老头。结婚后没甜蜜两天,寡妇生了个儿子抱上门,要钱不要孩子。隔了两年出生的许老二都说是长得像孙老二,大门头和小眼睛。一家人也是凑合着过。“我看到许老头给刘寡妇肉票了,这一顿撕扯。浓情蜜意,推来推去的。”李奶奶继续说道。“这么说,我也看到过给鸡蛋,还是半夜给,一问还说是去外头上厕所。”秦奶奶想了想。“男人没一个好东西。”李奶奶总结道。“长安,下班回来啦。”长安后面传来王大妈说话的声音。“刚回来,您吃饭了吗?”长安庆幸自己听力好,站的离李奶奶远了点。“没呢,这不赶着做呢,你也快回去吃吧。”和院里的人告别之后,长安回到自家。“姥,我回来了。”“大医生回来了啊,赶紧洗手,吃饭了。”姥看到长安回来,打趣道。“姥~,这么说多不好意思。爸妈还没回来呢?”长安害羞的说道。姥把饭盛出来放桌子上,说“去你奶家收拾了,你明天也提俩礼去看看你爷奶。”虽然分开住,是大爷和二爷养老,但是长安爸妈还是要时不时的去爷奶那里露露面,时不时拿些东西,送些钱。“好,那我哥呢?”“你哥带话说在厂子里吃了,还有机器得修,晚着呢,今儿咱们仨吃。”姥爷撩开帘子说道。等一家人吃完饭,姥爷拿出了一封信递给长安。“你哥的信,说是准备在部队结婚了,过半个月我们和你爸妈都得去,你和长民在家。”长安打开信,看到了未来嫂子和大哥和合影,在看信里面说大哥现在是营长,之前受伤认识了王军医,住院期间互有好感的。“大哥受伤了?”“臭小子,还是要结婚才和我们说,老是报喜不报忧的。”姥爷骂了一声道。“大孙子离那么远,可就管不着喽。我瞅这孩子挺不错,眼睛亮,还是个医生呢。”姥姥指着照片说道,心疼大孙子也没办法,当兵哪有不受伤的,还活着就好。:()快穿路人就要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