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人回来了就好。
中秋,是一个传统的节日。
再穷的家庭,也难免要在这一天吃上一餐好吃的。
毕竟,中秋和过年是农村人最看得重的两个节日了。
在枫木村,中秋和端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食物上。
传说,端午是为了纪念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战国时期的楚国的屈原为了自己的国家,满怀着一腔的报国热情,投入了汩罗江。
当地的老百姓为了防止江里的鱼将屈原的尸体吃掉,于是,将用粽叶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
后来,人们就在屈原投江的这一天吃粽子。
久而久之,这一天就成为了中国老百姓家的传统节日,端午。
而中秋,正是秋收季节。
辛苦了一年的老农民们将新打回来的粮食做成面粉,再揉成粑粑。
心灵手巧的家庭妇女们再将粑粑捏成像女孩的辫子一样的麻花。
再用刚榨回来的茶油烧开了再炸。
经过的油炸的粑粑成为了坚硬的果子。
这种果子色泽金黄,外脆里嫩,口感鲜美。
农村人没有什么可以送给亲戚朋友的,就夜里多炸点果子,等过人家的时候用来当礼物送。
当然,这种果子刚炸出来时味道是最好的。
过久了,冷了就不好吃了。
再经过几番的送来送去,果子外面难免会粘上一些灰尘。
也就失去了果子原本的意义了。
但是,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农村人除了会炸果子外,也没有更好的形式。
然而,炸果子的过程却是农村娃娃最喜欢的一件事情了。
中秋节,白天打了牙祭,肚子里有了一定的油水。
晚上自然不会太早上床睡觉。
天色刚刚蒙蒙黑,屋里的油灯已经上盏。
厅屋后面的伙房里,连母已经起了一把柴火。
那一跳一跳的火焰,照亮了整个屋子,也给孩子们身上带来了温暖。
连中天和姐姐哥哥一样,不约而同地围了过来。
没有什么问题不是油炸果子可以解决的。
连母起好火后,连老师将一桶茶油倒入烧红的大扒锅中。
只听得滋滋两声,半桶清沏透亮、色泽金黄的新鲜茶油已经倒入锅中。
随着火苗的乱窜,锅里的茶油向油面密密麻麻地冒着气泡。
火越大,油锅里的声音也越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