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对于要执行死刑的人,官府会给他们提供酒菜,安排亲人见最後一面,一起吃顿断头饭,然後黄昏才行刑,犯人死後亲人也能去收敛屍体,没有亲人的就由官府出钱葬于官地。
本朝不但继承了唐朝对死刑犯的临终关怀,还特意加了人文关怀,特别强调行刑时“不得窒塞口耳,蒙蔽面目”,理由是武周时期武皇处决犯人封住口耳防止犯人临终喊冤,为了防止错杀好人造成冤案,特意给死刑犯留了喊冤的权利。
白玉堂的表情一言难尽,他不理解,真的不理解。
人脏俱在证据确凿,千刀万剐都难以解恨的死刑犯,行刑时一旦喊冤刽子手还真得收手,这是什麽道理?天底下怎麽会有这麽离谱的律法?
板上钉钉的事儿,那些犯人有什麽好喊冤的?喊冤就能拖延的话,岂不是一个死刑犯都死不了,朝廷还得天天好吃好喝伺候着?
朝廷能不能行啊?
苏景殊继续叹气,“毕竟不是每个官员都是包青天,朝廷要尽量避免冤假错案的産生。”
包青天是在现实基础上虚构出来的角色,现实中没有哪个官员敢保证他审的每一件案子都是对的,就连包大人自己都不敢说他手底下从来没出过冤假错案。
三口铡刀在府衙里更多是威慑作用,真正用到的时候少之又少。
正是因为现实中没有恶人当场遭报应的事情,所以才写书的时候才畅想包青天能大杀特杀。
电视剧里演的多好啊,包大人扔出火签一声“铡”,坏人当场人头落地,围观百姓拍手叫好,喜闻乐见大快人心,不用向刑部上报,无需复核审批,更不用等到“秋後问斩”。
毕竟那是虚构出来的包青天,包青天审案,绝无审出冤案的可能,自然不用走那麽多道程序。
好在他们的世界观也不是正儿八经的宋朝,江湖上有七侠五义,开封府三口铡刀“见到铡刀,如朕亲临”,无忧洞中藏匿的罪犯罪证确凿,包大人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喊冤也没有用。
狗头铡上阵,一铡一个准。
白五爷耸耸肩,“还好有包大人在,不然五爷觉得那些合该千刀万剐的家夥没准儿连死刑都不用受就被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家夥改成流放三千里了。”
苏景殊仔细想想,很是认真的回道,“这倒不至于,朝中还是人多。”
嗯,人多,那些满口仁义道德自家没受影响就什麽都敢说的不算人。
无忧洞的恶人已经激起民愤,官府直接将罪犯拉到闹市口处斩还好,要是判个流放还是什麽,愤怒的百姓一人一脚就能让他们死的透透的。
就算百姓不敢闹事,江湖上那些武功高强的大侠也不会视而不见。
看白吱吱的反应就知道,江湖人看不惯的时候真的会直接砍人。
侠以武犯禁,江湖中人的行为经常被文人士大夫谴责,但是某些时候也不是那麽讨人厌。
真要有人把那些凶徒恶贼劫出去动私刑,百姓肯定双手双脚支持。
还好有包大人在。
还好这不是正经宋朝。
苏景殊在心里庆幸道。
白五爷抱怨几句,审案不归他管,索性不去想这些他们管不了的事情,“我来之前去开封府转了一圈,公孙先生说展昭马上从大名府回来。京城发生那麽多事情他都不见踪影,也不知道什麽案子值得他去那麽久。”
苏景殊歪歪脑袋,“展护卫去的是大名府,难不成要打仗了?”
展昭走的时候京城这里没听说大名府有什麽案子,他以为他是为了躲白玉堂才随便挑了个地方走的。
现在想想,不对劲啊。
展猫猫要是随便挑了个地方躲出去,包大人要围剿无忧洞不会不和他打招呼,虽然关键时刻白吱吱也能帮忙,但是白吱吱毕竟是江湖人士,和御前四品带刀护卫不一样。
主要是,白五爷不一定听指挥。
围剿无忧洞那麽大的事情展昭都没有回来,只能说明大名府那边的情况也相当棘手。
大名府是是燕云十六州的门户,一度被太祖皇帝设为陪都,乃是抵御辽国的军事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