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且,升米恩,斗米仇。
她真慷慨解囊了,说不定别人不仅认为理所当然——反正你有钱;还要在后面讲闲话编排她。
薛琴犯愁,她不是怕厂里拿不出这笔钱,纺织厂又不穷。
她愁的是要以什么名义支出这笔经费。
咳,虽然领导开会时一直说,不管是正式工还是临时工,都是厂里的一份子。
但有些事情吧,就是说说而已。
比如说人员经费开支,正式工跟临时工能一样?
临时工全靠厂里自筹,压根就没那个开支项目。
唉,怎么跟着叶菁菁学习的,全是临时工啊。
如果正式工多的话,她还能想办法在开支上带一带。
叶菁菁脑袋瓜子一转,就猜的八九不离十。
她露出了困惑的神色,开口道:“其实我一直想问,怎么我们纺织三厂没有职工夜校?我们纺织厂怎么没办七二一大学。”
所谓是七二一大学,是“文·革”时代的特殊产物,是在1968年七二一指示后开办的。
简单点讲,它就是单位自己办大学,从工人以及农民中挑选学员,培养两年后,继续回原单位(公社)上班(劳动)。
这在客观上,大大缓解因为正规教育中断,造成的劳技人员严重不足的困局。
按照资料记载,截止到1976年底,全国共举办七二一大学33374所,学生规模达148。5万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学生数的3倍有余。
可以说,办七二一大学是时代潮流。
纺织厂作为西津市数得上名号的大厂,没凑这个热闹,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薛琴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1968年那会儿,她还在跟着哥哥姐姐们满世界闹革命呢,复课她都懒得回来。
要不是69年初,哥哥姐姐们被家里紧急送去参军了,她肯定还在外面跑着。
马姐是老职工,知道的自然多,且自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政治空气松动了些,她说话胆子跟着大了不少,堪称肆无忌惮。
“嗐,怎么没办过,办了不顶事。老师讲的,他们又听不懂,不高兴了还要批-斗,吓得人家老师死活不肯上讲台。加上上课占时间,影响生产,花钱又多。小年轻们也不是很想去,坐不住,办了大半年就停了。”
薛琴不假思索:“那肯定是老师搞白专那一套,讲的之乎者也的,就不想让人听懂。”
她骄傲地扶着叶菁菁的肩膀,“我们菁菁就不一样了,讲的可清楚了,还有口诀。”
叶菁菁心道,姐就是从应试教育里成长起来的,教的也是应试的套路,当然不一样。
薛琴夸着夸着,突然间灵机一动:“哎,厂里可以把七二一大学再办起来啊。那个——”
她努力回忆叶菁菁的说法,“学不会机器的知识,是数理化的底子太薄,那先学数理化好咯。”
啊哈!只要这个七二一大学办起来,蜡纸的钱从教学经费里走,简直轻而易举。
孙晓梅也听着热闹,不由得插嘴:“那我们岂不是全是大学生了。”
马姐年纪大,讲话忌讳少,直接给小年轻泼冷水:“这个悬哦,要钱又要人,领导估计难答应。再说了——”
她压低声音道,“现在也不是10年前了。”
她的未尽之意,可意会而不可言传。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领导一个搞法。
亲儿子都未必继承亲老子的遗志,何况只是继任者呢?
薛琴却干劲十足:“不试试怎么知道呢,说不定领导也想办七二一大学。”
马姐笑了笑,没接腔,只接过叶菁菁补好化学元素的蜡纸,放在油印机开始油印——
没错,这时代的打字机可不是直接打在屏幕上,然后点击打印,想打多少张就打多少张的。
它得先印在蜡纸上,然后推油印机,一张张地刷出来。
叶菁菁还是头回正儿八经地看到油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