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琴也惊呆了,感觉自己的搭档似乎吹了个大的。
这这这,好像要收不了场啊。
叶菁菁却胸有成竹:“大学说白了,也就是学校。一个学校要怎么才能发展好,一个看硬件设施,教室、教学设备是不是齐全。一个看师资力量,有没有厉害的老师,直接关系了学校的发展。但是——”
她用转折句式提醒办公室里的人注意,“这二者加在一起,都没有最后一点重要。”
薛琴不由得竖起耳朵,追问道:“最后一点是什么样。”
大学不就是因为有学校有老师,所以才称为大学吗。
还有什么比这两点更重要的?
“生源。”叶菁菁盯着校办主任,“为什么大学要冒着风险提出重新恢复高考制度?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的底子太薄,领悟能力太差,再厉害的教授也拿他们没办法。”
校办主任没反驳。
因为这是明摆着的事啊。
大学如果对工农兵学员满意的话,就没有高考的事儿了。
叶菁菁深吸一口气:“所以对学校来说,填报志愿才是最关键的时期。好的生源是非常稀缺的,学校要想发展好,就必须得去争抢生源。”
在她当年参加高考那会儿,高校抢生源可以抢到斯文扫地,完全没有任何体面可言。
结果1977年好了,所有的高校都跟国营商店一样,稳坐钓鱼台,完全没有争取乙方的意思。
但是人家商店,不管顾客是哪位,都得掏钱掏票,对商店本身来说,顾客是谁,根本无所谓。
高校能这样吗?伯乐和千里马,都得寻找对方。
“我们省是教育大省,不然也不会高考前还要来一次预考刷人。从理论角度上来讲,我们省的高校是绝对不愁生源的。”
“但问题在于,生源也有100分和90分的区别。100分的生源,他们的高考第一选择是谁?十之八九十清华北大,然后是上海的大学。西津大学要摆在哪儿?”
“可如果咱们学校去宣传了自己,让考生知道,西津大学同样历史悠久,拥有众多优秀教师和非常顶尖的科目。那100分考生一听,觉得西津大学也不错,综合考虑一下,就选择西津大学了。”
“真的,正因为您一直待在大学里,所以事实上你也存在信息壁垒。您潜意识里或许会觉得,考生应该知道各个大学是怎么回事。”
“可是事实上,大家不知道。中华大地物华天宝,很多天才都生活在偏僻的地方。对他们来说,大学就是两个字而已。什么大学对他们来讲,都是一回事。哪所学校先给他们灌输了概念,他们就会选择哪所学校。”
校办主任终于有所松动,却还是有所保留:“即便我们想给大家介绍,现在也没办法呀。”
他伸手一直自己桌上厚厚的文件,“你看我们现在有这么多事情要做,没有精力也没有人力派人各个地方宣讲。”
他又敲了敲手上的文件,“做成资料,发给大家的话,时间上也肯定来不及了。”
叶菁菁笑了:“这个不用您担心,您只要直接去说,就能传进千家万户。”
电光火石间,薛琴福至心灵,立刻接过话茬:“对对对,可以去广播台说。我们工人夜校就是在广播台,播放教学录音带的。”
只是这一回,给全省考生介绍招生大学,那必须得是省广播电台,不然辐射范围不够。
叶菁菁又趁机强调,这一出对西津大学来说是多么的意义深远。
“咱们省广播电台一播放,隔壁省也能听到。到时候他们的顶尖考生心动了,也会报考西津大学的。”
校办主任却叹了口气,难以掩饰惋惜:“隔壁省的志愿早报完了,人家12月10号就考试了。”
现在想想,确实有点亏呀。
叶菁菁从善如流:“没关系,今年不行还有明年。再说了,后面还有考研呢。”
校办主任终于点头应下:“那我这边马上安排老师,什么时候去省广播电台汇合?”
叶菁菁和薛琴都是后背冒冷汗了,如果说西津市广播台那还好说,省广播台,他们没打过招呼呀。
但是她们好不容易才说服了西津大学,她们可不想再起波澜。
“广播台那边我们还得再联系一下。之前,人家也不知道你们什么时候能过去呀。”
两人出了行政楼,叶菁菁骑上自行车,带着薛琴就一路狂飙。
目标——省广播电台。
路上,薛琴还在叨叨:“就应该让西津大学自己去联系,要不是咱们提醒他们,他们都招不到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