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她老实承认:“不是我想出来的,我也不知道具体是从哪本书上看到的,我就是觉得用胶带这个办法很有意思,所以才推荐给同学的。”
“哪本书?”
“不记得了。”她理直气壮,“乱七八糟的书,撕的一塌糊涂的纸片,这种情况太多了。”
“是外国的资料吗?”
“不知道。”叶菁菁留了个心眼,“我看到的是中文,但不排除是翻译过来的。”
得,那就说不清楚了。
闹革命闹了这么多年,又是战备状态,遗失的资料太多了。
黄教授还不死心:“你看的那篇文章还说了什么吗?”
“我真不记得了。”叶菁菁摇头,“我看到的就是一张纸,还撕了一半。”
黄教授又开始盯着那块石墨,嘴里叨叨个不停:“你别搞化学了,你就研究这个吧。我跟你说,这个出了成果,别说硕士论文了,博士论文都有希望。”
Mermin-Wagner定理啊,就这么被推翻了,整个物理界都要为之地震的。
叶菁菁听了心里直乐。
还真没说错。
石墨烯大热之后,随便加点啥都能发一篇论文。
甚至有科研人员为了讽刺这种现象,直接在石墨烯里头加了鸟屎,检测了一下性状变化,照样也堂而皇之地发了论文。
真的,水论文的主力军就是石墨烯+。
但是叶菁菁还是坚定地摇头了:“我是化学系的辅导员,这是我给我们班同学安排的课题。能研究到哪一步,看同学们自己。”
一直到她穿越前,石墨烯都是非常火的研究方向。但距离大规模应用还有多远,谁都不敢打包票。
炒了多少年的石墨烯电池,也一直不曾面试。
也许研究到最后,这个项目会改写人类的历史。
但同时也有可能,研究着研究着,它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搞科研就是这样。不到最后一步,谁都说不清楚你点亮的科技树到底有没有意义。
可你要是不做的话,那永远也不会有结果。
由77级的大学生来做,说不定成果会出得更快呢。
因为他们这批大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学术权威崇拜意识。他们胆大妄为,敢于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他们更像一张白纸,而白纸更容易绘画出美好的蓝图。
第187章你为什么要考研究生?面试
叶菁菁坚持,黄教授虽然觉得可惜,但也没有勉强。
搞科研就是这样,各有各的执着。
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科学家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了。
现在黄教授他们的重点,已经转移到了如何研究石墨烯的性质上了。
它的力学特性,它的光学特性,它的电子效应,它的热传导性能,它的溶解性,等等等等,这些不研究的话,谁知道什么结果。
除此之外,是不是可以让它从胶带上脱离下来,更好地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光这些最基础的研究,就足够让大家忙得人仰马翻了。
你叶菁菁不加入就不加入吧,反正水灵灵的野生大学生一堆。他们不辞辛苦,他们任劳任怨,他们还不急着发论文,十分乐意给教授打下手。
真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实验室牛马。
至于叶菁菁本人,当然是全心全意背带研究生考试的复试了。
1978年考研复试,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校的习惯,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导师都有不一样的要求。
有的地方是笔试,复试专门考专业内容。
有的地方是面试,面试还分成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或者二者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