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李殷殷准备给嬴政看一看后世的秦。
天下自古无不亡之国,亦无不死之人。
但有些东西,注定会一直一直流芳下去,亘古长青。
纵历经千秋岁月浩荡,万古风霜摧折,一代又一代,依旧凛然屹立在人类文明的最巅峰。
山川朽而它不朽,星辰坠而它不坠,与日月同辉,与金玉同贞。
大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样一种存在。
嬴政翻开帝国的命运剧本,他看见——
秦法在后世一代代相传,自汉以后,帝王称号、官府制度、地方行政,皆袭秦故而变通,如是两千年。
秦篆长期以来,始终是正式场合所采用的字体,通行于官方印章和政府文书,同时也诞生了众多书法珍品。
秦朝所创造的大一统观念,开天辟地,前所未有,成了后世每一个王朝、每一位君主的追求,心向往之。
「秦」这个字,也成为了整个中原地区的代称,影响远播海外。
十三世纪,中亚霸主花剌子模使团拜访成吉思汗,即在国书中宣称为“访问秦地()”。
十七世纪,意大利传教士martinomartini受邀重新绘制中国地图,并在扉页写道,中国(a)一词的渊源是秦(古文字发音为)。
梵文的中国被称之为“a”,拉丁语称中国为“sinoa”,《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西亚各国称之为“i”。
而这些,都是秦()的音译。
甚至,有一些语种一直将中国称为秦,没有进行转写,比如突厥语系的土耳其语。
在他们的语言体系中,中国自始至终,就是秦国(?in)(这个问号的地方是土耳其语的c,下面带一小撇,打不出来)。
当一名中国人来到土耳其街头的时候,将会出现这样的对话:
——nerelisin(你来自哪儿)?
——?inliyim(我是秦国人)!
一个王朝的国祚,终究是有限的。
但是,当这个国家覆灭之后,未来的漫长岁月中,还有人持续不断以它的名字自称,说着“我是秦国人”……
这何尝不是一种永生呢。
“真好啊。”
嬴政喃喃道,握着卷轴,心中洋溢着感动。
能见到后世人对大秦的认可,他觉得已经此生无憾了。
当然,看着卷轴里那一长串的什么梵文拉丁文突厥语西域各种,他也琢磨出了一点新思路。
世界这么大,我大秦再打下几十个小国,地盘翻上几十倍,这不过分吧?
到处都采用秦国名称的音译,固然好。
但哪里比得上处处都讲大秦官话!
现在已经来了万朝食肆,只需把握好机会,目标触手可及!
嬴政在这边踌躇满志,接过往下一翻,发现最后还剩一页纸,故事还没结束。
嗯?
他一怔,还有啥?
紧接着,嬴政就被雷得里焦外嫩,看见了后世那些以秦为国号,或者获封为秦王的「奇才」们,究竟做了哪些「好」事。
包括但不限于——
后秦开国君主姚苌,集古今抽象之大成者,没有他搞不出来的骚操作。
秦王赫连昌,原夏国皇帝,亡国后被北魏君主封为秦王,用一生诠释了何为“生命不息,作死不止。”
秦王李茂贞,又封岐王,生平最爱反复横跳,一会儿保皇,一会儿叛逆,一会儿开疆拓土横扫千军,一会儿“自我得之,自我失之”。晚年竟然摇身一变,从恶棍变成了佛法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