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时期,朱邪赤心继续升职;唐懿宗时期,升为节度使,被赐国姓“李”,赐名为“李国昌”。朱邪赤心拥有了宗室身份,成为了“郑王属籍”,被视为“正统”。
晚唐时期,朱邪赤心的儿子李克用,开始掌管代北集团。
李克用在唐僖宗时期致力于“匡扶唐室”,这句话也打开了代北集团问鼎中原的道路。
此后,李克用带兵起兵勤王,救回唐昭宗,得以被封为“晋王”。@无限好文,尽在晋江文学城
唐昭宗被朱温所杀后,李克用痛苦流涕,为昭宗服丧,临终前告诫儿子李存瑁要继续复兴唐朝社稷。
李存瑁能征善战,励精图治,多次打败契丹,后在魏州登基称帝,沿用大唐国号,史称“后唐”。
兴教门之变爆发后,李存瑁被杀。李存瑁的养子李嗣源继位。李嗣源有个女婿,鼎鼎大名的石敬瑭,勾结契丹,卖了幽云十六州当上“儿皇帝”,夺取后唐政权建立“后晋”。
石敬瑭去世后,侄子石重贵被契丹推翻,部将刘知远发动兵变建立“后汉”。
刘知远去世后,其子刘承祐继位,部将郭威发动兵变建立“后周”。
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河东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史称“北汉”。
郭威去世后,郭威养子、也是亲侄子的柴荣即位,史称“后周世宗”;
柴荣去世后,后周节度使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史称“北宋”。
纵观晚唐到北宋这一段历史,各种武将坐大谋逆。
赵匡胤、赵光义都亲自经历过武将篡位,怎么可能不提防武将?】
刘彻揉了揉太阳穴。
长长的一段停下来,他听到的最多就是“部将发动兵变,建立……”。
这么多武将建国,皇帝这么废物的吗?
刘彻想到了韩信,韩信打仗那么厉害不也是死在高祖高后手上。再往前的秦国白起,不也是被秦昭襄王逼死。
而且部将篡位多发生在先帝去世、新王当立之时,这一时期的太后呢?
刘彻想到了高后,突然对高后有了好感。
以汉初的开国大臣们,虎视眈眈的藩王们,无论是刘盈还是刘如意继位,可能都斗不过。
但是因为有高后在,大臣们依然只能俯首,让政权过度到了大父手上。
或许高祖选择刘盈也正是因为如此,戚夫人怎么看都不会是一位优秀的太后。
刘彻忍不住想到卫子夫,或许,他不仅要考虑太子的教育,还得考虑一下太后的栽培?。
刘彻都能想到的事,赵匡胤自然也能想到。
“宋氏太过软弱了些。”
若是宋氏如吕后一般强势,哪里还有赵光义什么事?
自己儿子被自己弟弟打压的毫无还手之力,偏偏那时候自己已经去世,赵匡胤能想到的最可靠的保护者,自然是自己妻子宋皇后。
赵匡胤先后有三个皇后:贺皇后、王皇后、宋皇后。
元配贺氏是河南开封人,为赵匡胤生有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即后来的魏王赵德昭和秦、晋二公主。
赵匡胤即位后又续娶了邠州新平人王氏,王氏也成了他第一位正式的皇后,王皇后生三子,夭折未能存活。
王皇后去世后,赵匡胤又迎娶才16岁的宋氏。
宋氏父亲宋偓是后唐庄宗李存瑁的外孙,宋氏母亲是后汉太祖刘知远的女儿永宁公主,祖母是后唐的义宁公主。宋家可谓是三朝国戚,出身显赫,入宫后还没生育,成为了还年幼的赵德芳的养母。
想想比自己小25岁的宋皇后,赵匡胤有些无奈。
不能怪她,从天幕透露的时间看,自己去世时,宋氏自己都还是个孩子,哪里是赵光义的对手。
赵匡胤忍不住头大:就算限制了赵光义,万一还有其他武将,或者宗室篡位怎么办?儿子,妻子,哪个才能快速立起来?
想想赵德昭、赵德芳和宋氏,赵匡胤第一次感到后悔。
光顾着打天下,家人仿佛被他遗忘了,反而是见证他陈桥兵变一路追随而来的弟弟赵光义,学到了他的本事。
【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朝臣反对赵意成立军事学院的理由。
在大臣们看来,晚唐到五代十国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大宋还没统一几年,幽云十六州都没回来,怎么能自找苦吃,就不怕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