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自己穿到的这具身体究竟是个什么来历,赵朱在脑内使劲儿搜索了一番,当真是没有一丁点印象。
但不出所料,这贫困的不像话的地方,是48年前-1974年,一个叫做下赵庄的村子。
不过,遇到穿越这种不讲理的倒霉事,因为有了“五姑奶”,让她感觉自己虽然倒霉,却也没有完全倒霉。
毕竟,那个自称是她亲奶奶的老太太,对她可真是掏心掏肺的好啊!
“五姑奶奶”是下赵庄里大部分人对这位老太太的称呼,一听就知道这个活了80岁的老太太,年纪大辈分也高。但村里人对她的敬重,却不仅仅是来源于她的年纪与辈分。
赵五姑奶,闺名灵光,是下赵庄本地人,下赵庄全村都是同一个赵姓老祖宗,她在族里行五,实际却是家里的独女。因为家境殷实,打小她家人就特意请了先生来教她学文识字,存了让她顶立门户的念头。后来,赵五姑奶便招了赘,生了三个儿子,只可惜那位五姑爷早早就没了。
五姑奶打小就是个拔尖且要强的人,自己一个人拉扯大了三个儿子。抗战时,又亲自送他们上了前线。
而她自己,更是在小鬼子快打到村口时,想法子把他们引入了地雷区,说她是全村的救命恩人都不为过。
可惜五姑奶这样的人物,亲缘却是单薄的很。三个儿子出征,却只有老三全须全尾回了家。那赵老三刚娶了媳妇,又遇到蒋光头抓壮丁,赵老三便带着媳妇躲进了山,从此杳无音信。
而赵朱之所以被当做那个赵老三赵栋的闺女,也并非空穴来风。
她脖子上挂着一个“福”在眼前的翡翠吊坠,正是赵栋从小就贴身戴着的。所以,五姑奶奶自然是对她的身份深信不疑。可如今是特殊时期,这玩意儿一旦被人发现,怕是要惹来麻烦,所以姑奶自然不能大张旗鼓给别人分说,只能咬死她和自己老三长得像。
不过,单就老赵家这祖传的大高个儿,也够五姑奶对外解释的了。毕竟,哪怕是放五十年后,一米八的大高个儿也没有遍地都是。
赵朱对自己这个新身体的模特身材十分满意,但说到脸,她就沉默了。
真像老太太说的,这脸长得大气又排场,大眼睛双眼皮,侧面看去,从额头到鼻尖连成的角度不算高,鼻子却整体直通通的挺拔,配着一张方唇阔口,十分和谐。
但脸盘子也是真大—脸之大,镜子拿近点都装不下,再加上这张脸不知道在野地里风吹日晒了多少个年头,脸皮糙的跟砂纸似的,摸一摸都有点剌手。
被现代审美洗脑了这么多年,赵朱一时还不太能接受自己变成了这副模样。
不过话说回来,赵朱一辈子别的本事没有,就有两条—这人能屈能伸,且有点不要脸的自恋。这长相搁自己身上,她对着镜子照了又照,渐渐也看出一种原生态的粗犷美来。
照完了镜子,赵朱照例围着炉子发呆,她已经来到这里好几天了,虽然摸清了自身状况,却也陷入了迷茫。
这个地方这个时代,说穷,那可是真穷。
就连五姑奶这位孤寡老人,赵朱眼中那十分寒碜的破家烂舍,在村里已经算是中上游,很是过得去了。
毕竟,五姑奶虽是孤寡老人,却也是实打实的烈士家属,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
更不用提她儿子的战友—有人如今已经身居高位,仍是每年都会定期来看望她,要替他们尽孝。
虽然如钱票之类五姑奶一概坚决不收,但粮食也好、日常生活物资也罢,包括那个取暖用的连着烟道的铁皮炉子,都有人替她安排的妥妥当当,比起有些饭都吃不饱的人家,她的日子还真算是过得不错了。
但村里吃不饱饭的人家,还真不在少数。
赵朱也是头回知道:家徒四壁这个词,它竟然不是形容,而是写实!
俗话说得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赵朱掰着指头算数,改革开放是78年,这还得4年呢!可眼下这破日子,她真是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刚无能狂怒了不到一分钟,就见赵奶奶单手端着个大瓷碗颤巍巍送进门来,赵朱连忙起身迎了过去,瞧见那白花花的面条子上还窝着两个油汪汪的荷包蛋,不由得又是感动又是内疚:“奶奶,我都说了,您吃啥我吃啥就行了,干嘛还给我单做啊?我身体好着呢,早没事儿啦!”
五姑奶可不听她那一套,嗔怪地瞪了她一眼:“做了你就只管吃,这都是你大伯二伯的战友送来的白面粉,逢年过节成袋地送来,俺老婆子一个人能吃多少?放着也是白白生虫。
你这都啥也想不起了,还能叫没事儿?脑子受伤可不是玩笑,那个李大碗毕竟是个赤脚医生,本事也就那么点儿。
等你身子养好些,奶带你上城里的大医院去,咱好好把你这毛病给治好啦!”
赵朱抽抽鼻子,闻着碗里的香气,也不再说什么,干脆坐下来大快朵颐起来。还别说,这个鸡蛋吃着比自己花高价买的有机柴鸡蛋香多了,手擀的面条这叫一个劲道,吃起来麦香味儿十足。
五姑奶慈爱地看着她,还嘱咐道:“慢点吃,锅里还有呢!要不要再加个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