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第二章中,作者卡尔森提到了核爆炸产生的同位素锶90。
刘二明忽然想起,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可以用来追踪同位素在某些化学反应中的路径和去向。如果能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同位素标记,他便可以追踪含有多氟烷基物质的污水在土壤、水体,甚至大气中的扩散,分析污水的迁移路径,还能评估他们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程度。
刘二明兴奋地给王伟打电话,分享了他的新发现。
王伟呆在实验室外间苟延残喘。他刚才又咳了一口血,头痛欲裂,强行服下了大剂量的止痛药,这才勉强恢复思考能力。
见到是刘二明打来的电话,他强撑病体,接通电话。
听到刘二明的想法,王伟眼前一亮,但很快又黯淡下去。
他解释说,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确已经在环境研究中得到运用。追踪重金属污染、放射性物质污染等等,这都是一项有效的工具。
然而,难点在于,瑞宜化工厂作为污水排放方,有权了解任何涉及其排放物的实验。王伟未经他们同意,偷偷采集污水和土壤样本,还可以勉强说是在“周边环境”中进行实验,和工厂本身无关。
但是,想从污染的源头添加同位素标记物,不是王伟一个人偷偷摸摸潜入工厂附近采几瓶样就能完成的。
何况,无论稳定还是放射性的标记物,本身也有可能是一种污染源,未获批准擅自添加,也可能违反当地的环保法规。
第217章温云茵小说大火
刘二明听了王伟的解释,既懊恼又失望。
王伟又说:“我们自己做不到,但在宣传时,还可以呼吁本地政府用这种更加直观的方式追踪多氟烷基物质的行踪,增加政府办事透明度。看看这种致癌物质,进入了哪条河流、哪家的井水、哪片农田或果园下的土壤。”
一个月后,暑假的尾巴悄悄到来。在王伟的亲历指导下,赵华枫完成了一篇长达两万字的调查报告,并署了王伟一个人的名字。
温云茵的小说新作《异变边缘》也发表了半个月,这让赵华枫,刘二明,王伟乃至高松然都激动不已。
他们原本猜测,让温云茵帮忙会产生一些效果,但没想到效果会这么好。
从大纲写完,短短半个月的时间,温云茵就存了将近20万字的文稿。
小说发表当日,刘二明是她的第一个读者。
或者说,刘二明是第一批读者之一——想当第一个读者,但小说发表十分钟后点开,发现评论区里已经有八个人抢沙发、抢板凳了。
刘二明一向认为,在他无聊的时候,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就能让他获得无上的快乐。
业余时间偶尔打打游戏,从来不看小说。刘二明甚至有些自命清高,对网络小说产生了不少偏见——
女生写的小说,全是冗长的恋爱情感纠葛,要么就是女主角过于完美,全世界的人都围着她转,为了她的一颦一笑争风吃醋;男频小说更是胡编乱造了,剧情套路化,追求简单的爽感,主角万能又无敌,配角单一脸谱化。
根本没有看的必要。
《尼罗河之夜》的一些死忠读者,在经历了《攻略帅哥大作战》的低潮期后,依然对《异变边缘》满怀期待。
可是,点开这本小说,他们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尼罗河之夜》一开场,就是女主角被人追杀、夺路狂奔的场景,紧张刺激,读者的情绪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异变边缘》的开篇是怎么回事?这么平淡的吗?
连着两大段都是风景描写,一会儿是玉米叶子枯黄蜷曲,一会儿又是几天前还饱满的稻穗如今全部干瘪。镜头一转,站在田埂上的老农双眼失神,脸上满是沧桑,手里的锄头无力地支撑在地上……
习惯了快节奏网络小说的读者们,读到这儿,心中泛起了嘀咕:这么长的篇幅描写老农,难不成这本书的主角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头子?这可不常见啊!
“他的心,也像蔫了的作物一样渐渐枯萎。这是他们一家五口人衣食住行的来源……”
随着读者继续往下读,不觉间,他们的心好像随着那六旬老农的视角,感受到了土地上传来的绝望气息。
“平时收成不好,还有十里八乡的村子互帮互助。今年我们村赶上大洪水,你们村有余粮都借给了我们;明年你们村遇上干旱,就带着孩子来我们村吃饭把,反正只是多几双筷子的事。
今年却不行了。沿着这条河,从上游到下游,几乎两天之内,所有村庄田地都枯了。”
温暖淳朴的乡野社会风貌同样跃然纸上。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在这个故事里,被撕碎的就是安宁平和、守望相助的乡村生活。第一章写老农的悲伤,第二章却又忽然转向一名普通上班族的视角。办公室里,他的老好人同事忽然变得暴戾,把键盘砸了;他女朋友又惊慌失措地打电话来,说她大伯在家庭聚会上忽然发疯,不管老幼,见人就打。
温云茵的场景描写是一绝,通过丰富的动作、对话乃至神态描写,很快就将读者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一个问题上:这颗叫做“蓝球”的星球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几天之内全部变了枯黄的庄稼,和城市里这些突然犯病打人的市民,有关系吗?
“原来是带悬疑神秘元素的科幻小说啊。”
当读者们思考这个问题时,翻开第三章,发现叙事视角又改了。
换成别的小说,读者大概要骂街了。怎么回事,一章就换一个主角吗?
可是,温云茵的写作仿佛有种神奇的魔力。对环境场景的细致刻画,构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世界,读完一章更换视角,不会让人感到烦躁,反倒更加意犹未尽,渴望了解发生了什么。
光是读着每一章中主视角老农、上班族的所见所闻,一股寒意就从这些读者脊梁骨直窜脑门。
继续读下去,“蓝球”世界政府营造出人人自危的政治环境,让读者甚至也产生了窒息般的压迫感,不得不将目光从屏幕移开,深吸两口气,确认自己生活的世界并不是那个由世界政府掌控的“蓝球”,这才平复心情,继续往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