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国和韩德义几乎一晚上没睡,回想过去,看现在,也憧憬未来。
第二天两人早早起了床,洗漱后又就着热水啃了几口烙饼,吃了两个鸡蛋就又出去逛了。
其实在外边吃个早餐也就几毛钱,但几毛钱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能省则省。一个大男人没有什么苦吃不了的。他们怕的不是吃苦,而是即使吃了苦也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两人又在栗州市各处转了转,然后就买票回家。坐在火车上,韩德义叹口气跟顾建国说:“出来了才知道自己以前有多无知,才知道别人都是怎么奋斗的。”
顾建国也慨叹,他们在部队的时候,就被教育为了国家和人民艰苦奋斗。退役后,他们也知道要奋斗,为了家人奋斗。
可奋斗的方向和方法不对,到头来跟没有奋斗一样。
“还是得让孩子上学,”顾建国道:“你看看那个记者,大学毕业在报社工作,不用干体力活又体面。”
再想想自家的一敏和二慧,即使他疼她们不让她们干重活,但她们一样要下地、风吹日晒。人不能比,一比就觉得自己这个父亲做的不合格。
“回去后就准备去南方吧,”顾建国握着拳头道:“去南方走一趟货试试。”
他下了决心,不能再像以前那样了。国家在改革发展,他也不能落后,不能让媳妇和孩子跟着自己落后。
“好,回去就准备。”韩德义也下了决心,正是年轻力壮的年纪,不拼一把,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媳妇孩子。
火车到县城的时候是晚上,两人直接在火车站对付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坐车回家。
顾建国下午到的家,正好是星期天,顾思晴和顾三静也在。见到他一身疲惫,王月菊和四个女儿忙烧水让他洗洗,然后又给他做饭。
洗了个热水澡,又两碗热腾腾的面条下肚,顾建国觉得在没有比这个时候幸福的了。他从包里拿出在栗州买的糖和苹果,“你们几个分了吃吧。”
要是往常,有好吃的别说顾三静,就是顾一敏和顾二慧也会高兴,但现在三静都只是看了一眼那些吃的,然后眼巴巴的等着他讲这次出去的见闻。
顾建国只好把这次出去的经过讲了一遍,王月菊和姐妹四人都听的聚精会神。当听到他说那个年轻记者,花五十五块钱买了一件“面包服”,她们也是吸了一口气。
王月菊还说:“那是小年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要是拖家带口的试试,肯定舍不得。”
顾建国觉得也是,“我跟德义想过两天就去南方一趟,不过这个面包服肯定不会拿回来卖,肯定没人买。”
王月菊和顾一敏都觉得他说的对,但顾二慧说:“那个记者会买,肯定还有跟记者一样的人。”
顾思晴不由得给二姐竖起大拇指,确实有商业头脑。
“我跟二姐的想法一样,”顾思晴道:“比方说,我们家爸妈你们都在单位上班,大姐二姐也有正式工作,要是大姐二姐花两个月的工资买件衣服,你们觉得可能吗?”
顾建国沉默了,要是这种情况下,家里肯定特别宽裕,孩子自己挣的钱,花两个月工资买件衣服,虽说有些心疼,但他估计也不会特别反对。
顾思晴见他们都在思考,又道:“在省城,我说的这样的家庭应该很多。”
“应该是。”顾二慧说这话的时候不由得带了些羡慕,一家子人都有正式工作都是商品粮,那样的日子在她心里跟神仙日子差不多了。
顾建国不由得再次正视他家小四的聪明程度,一个八岁的孩子看问题比他还深入,真的是因为读的书多?
“那你们说,我去了南方要是遇到面包服的货,进还是不进?”从刚才小四的分析,他知道了事情还是大家商量商量比较好。三个臭皮匠还顶个诸葛亮呢。
顾思晴没有说话,而是看向顾二慧。她不能表现的太突出了,毕竟才八岁。
她看向顾二慧,惹得其他人也看向了她,弄的顾二慧很有压力。但她还是想了想说:“我觉得还是要看一件多少钱吧。要是挣的不多,就没有必要。”
顾建国点头,“确实是这样。”
“正好过几个月就要过年,我觉得衣服应该好卖。”顾一敏道。
“进些布也行,”王月菊说:“有钱的人过年买成衣,普通人家都是买布自己做。供销社的布要布票,要是进来布不要布票,应该有不少人买。”
一家人坐在一起讨论了很长时间,顾建国心里大致有了底到南方进什么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