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姨娘好奇温如玉想要对儿子说什么,不过她一时也不着急。
她很坚定地相信自己同儿子是一条心,所以不论老太太今日同儿子说了什么,儿子都一定能将话原原本本地告诉自己。
于是钱姨娘应了一声是,便不情不愿拿着佛经同身边一个丫头回去了。
等钱姨娘离开,温如玉才隔着帘子朝这个庶子看了过去。
窗帘子很薄,隐隐只能瞧见对方的穿着跟身形,却见陆柯穿着半新的绸缎衣裳,整个人身形略单薄,十七岁的身高已经一米七上下了,高挑瘦削,有股文人的气质,平时跟他几个兄弟不同,沉默寡言的,总给人一种不善言辞的感觉。
十七岁,却比她几个儿子都要争气,如今已经是个秀才了。是他们家如今尚活着的第二个秀才。
原主的大儿子陆松年也是个秀才,而且极其聪慧,也是十六、七岁就考上的秀才,只可惜他父亲在他十七岁的时候就去了。
原主本就不大会经营,家里只有那么青黄不接百亩左右的田地,外加两间堪堪只能做到盈利,却不大有多少收入的布料铺子。
陆家老爷一去,少了一份可观的收入。原本这些田地跟铺子还是够家里吃穿的。
只是陆老爷去世后,全家人带着家当回了陆家老家,这边亲戚知道他们家里阔气,就经常来打些秋风。
当初陆老爷家穷,没有两亩田,父母早亡,全靠亲戚们东拉西扯地才能长大。
陆家上下记得这些恩情,因此但凡有个亲戚有困难,上门哭一回穷,就总要接济一些。
这几年来,温氏总不会推辞,渐渐的家里的存款就见了底。
陆松年是大儿子,按照古代的道理,就是长兄如父,老爷死了,理当由大爷将陆家支撑起来。
因此陆松年在十七岁考上秀才之后,就不再读书,娶妻生子,仍旧做布料生意,每年带着家里的上好布料子往北方运输过去,一年只需两趟,渐渐的收入就充盈了。
不过路程遥远,这两趟来回,若受天气影响,路程加上买卖的时间,也得要三、四个月,若有事儿绊住了脚,四、五个月也可能。
儿子、丈夫远去,原主跟原主的大媳妇儿赵氏总是牵肠挂肚。
如今入了冬,儿子久不回来,温氏自己身子不大好,看着飞雪一片,心中自然苍凉。
加上这一冬天尽没好事儿,她父亲去世了,又让她想到了英年早逝的丈夫,连日来心绪不好,更不利于病情了。
摇摇脑袋,拉回了思绪。
温如玉看着帘外的三儿子,张口道:“我罚了你姨娘,你心里是怎么想的?”
陆柯一听温如玉这么问,顿时愣了一下。
虽然名义上的母亲只有一个,可钱姨娘到底是他的生母。
陆柯在礼法上无法反驳温如玉,古代讲究孝道,即便温如玉这会儿说自己病重要吃他的肉,陆柯不肯就是不够尽孝了。
可另一边钱姨娘是他的生母,陆家上下,他不相信谁都不可能不相信自己的母亲,钱姨娘不大聪明,可无论如何都是全心为陆柯的。
这会儿子让他说温如玉罚得好,罚得妙,全是钱姨娘该罚,这样的话他也断然说不出口。
左右都是难点,陆柯一时间居然被问的说不出话来。
这么多年的圣贤书,没有教过他,在嫡母与生母之间,如何保持平衡。
温如玉见他如此,也没有为难,只是说道:“近来我病了,听到一些消息,说是钱姨娘总是撺掇着三爷要闹分家。只等着我一入土就找族长做主,这事儿我不知道是真是假。”
温如玉的屋子里炭火烧的旺,就是不待在床上也温暖如春。而此时的陆柯额上却是冷汗直冒。
原因是温如玉说的话都是真实的,他姨娘是真的一直想着要分家。
可是温如玉一问起来,陆柯不可能替他姨娘认了这个罪。
温氏向来恨他姨娘,如此要是想分家的心思被确凿,那他姨娘不至于被赶出家门,却也落不到一个好名声、好脸面了。
“我同哥哥、弟弟几个虽然不是一母兄弟,但兄弟之间从未红过脸,一家子相处融洽,万没有分家的道理。况且母亲人还在这里,不过是个小小病症,家里怎么会有人敢在这时候说些晦气话呢?别说是儿子,姨娘也是一切以母亲为尊,不敢动这些心思的。”
“纵然有哪个不长眼的丫头、小子舞到了姨娘那里,说了些不尊重的话,想姨娘也是耳边听了便罢了,断然不敢往心里去。母亲不要多虑,还是安心养病为上,没得为了这些捕风捉影的事儿废了心神。”
温如玉笑笑,心里想着这小子不愧是个读书人,还挺会说话。一通话下来,叫人找不到半点儿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