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人未见圣而思之切,即见圣人而叹之深。
林泽还是决定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切入,用仪封人见到孔子前和见到人后,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从而论证天必将孔子得位设教。
确定从哪个角度破题后,林泽开始拆分题目,将其融入自己的八股文章中,作为起承转合的一部份。以此向考官展现,自己从头到尾都是紧扣题目进行回答的。
伸个懒腰,林泽觉得自己要趁现在文思涌泉之际,一鼓作气,把这篇八股文写出来。
起股部分,先介绍仪封人其人,让阅卷官一眼就看到他这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并引起对方的兴趣,用这个破题方向该怎么写。
然后开始接入仪封人见孔子前的神情言行,继而写他随着孔子学生见过孔子后的感慨。最后以称赞仪封人是孔子的倾盖之交而结尾。
这篇八股文林泽写得非常满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他本人最擅长,也是最喜欢的写作风格——有层次的叙述、简洁的用词,水到渠成的论证过程。
林泽写完第一小题,转头喝了口水,太阳已经照射在充当小桌子的横板上。林泽打算一鼓作气,写到没灵感为止再吃饭。
第二小题:今夫天斯昭昭之多……货財殖焉
出自《中庸》第二十六章,长达九十九个字。
内容很多、很杂,但上下文之间有牵连,属于难度比较高的。
林泽一手支着下巴,一手在粗糙的木质横板上摩挲,眼睛没有焦距地散在纸面上。
【天是由一点一点的光明聚积起来的。可等它无边无际时,日月星辰都靠它来维系,世界万物都靠它来覆盖……今天我们所说的水,原本不过是一勺一勺聚积起来的。可等它浩瀚无涯时,蛟龙鱼鳖都在里面生长,各种货物财富都在里面繁殖生长出来。】
太难了太难了,这道题搞得林泽抓耳挠腮。
山水、草木、野兽……林泽实在想不出来要怎么把这么多的元素理出一个逻辑顺序来。
一鼓作气,就撑住了一次。
林泽脑子转得飞快,各种可能的破题方向他都想了一圈,还是没有一个满意的。
想到这里,林泽只能先将自己从纷繁的思绪中暂时抽离出来。小心收拾好笔墨纸砚和答题卷纸、试题纸。
一整个人瘫靠在里面的墙壁上,两腿刚好能伸直,林泽闭上眼睛,进入空间吃点面包、酸奶。
十分钟后出来,林泽睁开眼睛,从考篮里拿出干粮,意思意思啃几口。
林泽目光懒散,随意地透过号舍低矮的屋檐,瞧见外头小小的一片蓝天。一只小鸟,悠悠飞过。
夏日的热风穿过号舍间的巷道,掀起了对面神童小兄弟的卷纸。等他急忙压住时,因动作太大,旁边站守的士兵动了动。
一个夏天的午后,万事万物都很明亮……
【万事万物!】
林泽好像抓住了某个一闪而过的灵感!
山水、草木、野兽不都是由天地生发出来的吗?
这道题的主次不就出来了?
再联系这篇文章的开头部份——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这个开头,完美解释了后面描写山、水、天、地是如何一点点积聚,变得博厚悠远,孕育出万物众生。
因为这篇文章说了,天地的法则是可以用一个‘诚’字来概括的。
那么这道题至此,林泽已有破解之法——《中庸》研究天地之盛,是因为光明是至诚的、永不停止的。
林泽火速起稿,修改检查,誊写到本题答卷页面。
在鼓楼的更鼓响起咚咚咚的声音,提醒贡院考生,现在是申时二刻(下午四点)。
林泽心里爽得冒泡,他只剩最后一道试帖诗还没写。
而交卷是从明天早上六点开始,一直到明天下午四点结束。
这道题练得多,题感是很容易出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使用丝滑连招,多角度赞美皇帝就好了。
因为题目是定好的,林泽直接把题目抄下来——赋得繁林蘙芸。
要求用‘贤’字为韵,做出一首五言八韵的诗。
林泽根据学过的技巧,先确定诗名出自
《孙子行军篇》——山林蘙芸者,必谨复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