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宋辽交子贸易增加的数百万贯交子。
大宋市场上一下子就多了七八百万贯的资金。
于是,不止经济活跃,商业兴盛。
就连朝廷的财政情况,居然也变好了。
尽管户部,依旧天天哭穷,但现实却是——大宋朝从元祐元年至今,南征交趾,西讨党项、吐蕃,北修河道,淮南还生了严重旱灾,朝廷不得不以举国之力赈济。
在遭遇这些问题的同时,朝廷还罢废了保马法、市易法,调整了免疫法,改革了青苗法,大大降低了底层的负担。
做了这么多事情,财政居然没有崩溃。
简直是个奇迹!
而这奇迹,几乎都能和沈括主持的专一制造军器局挂钩。
所以啊,现在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对沈括和他宣扬的‘格物致知’,都处于一种观望和接触的状态。
因为,他们都现了,沈括所宣扬的【格物致知】,看上去似乎更注重器,而非道。
这就意味着,是有可能,将之收编到自己的体系里。
然后用自家的道来包装沈括的格物致知所塑造的‘器’。
赵煦听着群臣的恭维和拍马,嘴角露出微笑,上前扶起沈括,说道:“卿既知圣人微言大义,当敬怀此义,以圣人之道,为朕,为社稷继续格出更多道理来!”
“尤其是这火炮……”
“朕以为,此实乃万世不移之基也!”
“亦是士大夫卫道之器哉!”
“唯!”沈括再拜:“臣谨奉德音教诲!”
依然匍匐于地的吕公著、蒲宗孟、吕惠卿却是一肚子的疑问。
万世不移之基?
士大夫卫道之器?
就那个大铁筒子?
怎么有些不像啊!
赵煦瞧着这三人的神色,问道:“三位相公,似乎不信?”
“臣等岂敢?”三人自不会承认。
赵煦轻笑着:“听人言,不如观其实!”
“三位相公,且与朕一观这火炮之威罢!”
“诺!”三位重臣再拜顿,然后起身来到赵煦身边。
“沈卿,准备试射罢!”赵煦对沈括吩咐着。
“诺!”
……
吕惠卿看着眼前的景象。
那所谓的‘火炮’被匠人从炮车上抱了下来,走到一堵夯土的土墙前。
在这里,有工匠已挖了一个大约两三寸神的土坑,那匠人将‘火炮’平放到土坑中。
接着便有几个工匠,拿着用布包着的东西,塞进炮口,然后又拿了根搋子一样的东西,伸进炮口用力的压实。
做完此事后,他们取来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状物,从炮口塞了进去。
最后,他们将一块大小和炮口相当的石球也塞了进去。
然后又拿来一个两脚的固定器,将之放到‘火炮’炮口下的铁箍处,使之固定。
当这一切工作完成,便有人举着火把,来到了那所谓的‘火炮’前。